正文

绪论(2)

红语的力量 作者:侯书生


二、箴言:血色青春里高扬的旗帜

凡做事,信念为先。泰戈尔曾诗意地描述道: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恩格斯也说,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信念是以话语为载体的,红色语录即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红色语录让我们重新体会那些话语中闪耀着的信仰之光,重走革命先辈们为了求翻身、求解放,推翻旧世界而奋力呼号的艰辛道路;与他们一起重新经历为了保全人格独立和精神健全而遭受的苦难,渣滓洞与歌乐山里的点点滴滴;体会他们在三座大山当顶的环境中,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苦和乐;和先辈们并肩上战场,共同上前线,经历战火与硝烟的洗礼;重读新中国建设者们的不朽篇章,梦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激情岁月;向新中国的公仆们学习,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中,向着未来奋勇进发;和两弹一星的缔造者们一起披风沙,历贫瘠,在大漠深处,品尝什么叫为国为民,勇于奉献;向普通的劳动者李素丽、时传祥们学习什么叫“亏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勇敢地支起人生的标杆;在叶剑英老将军的鼓励中,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战斗豪情去学习一辈子。真正用先辈的话语鼓励自己,用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持守去战斗,不负共产党人的青春,不负共产党人的称号,更不负人民的嘱托,祖国的期望。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一个用一生去追求信仰,实践信仰的优秀楷模。李大钊的一生是寻求救国救民、健全个人人格、坚定自身信仰、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信仰伟人,李大钊充分代表了广大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学习精神的生动表现。

1916年1月的一个傍晚,时年27岁的李大钊手扶栏杆,斜倚船头,刚刚冲洗过的甲板,散发出硬冷的光泽,在逼人的寒气中,他着迷般的痴望着一轮西沉的红日,缓缓降落在故土的大地上,想起多灾多难的祖国,他心中泛起一股酸意,摘下眼镜,想用模糊去掩盖这令人心痛的事实:中国正在被瓜分,中国的许多老百姓正过着艰苦而不得温饱的生活,学生学习却不得出路,工人辛苦工作却不得薪酬,农民佝偻了腰,却做不成人。李大钊自问:“怎么办?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回想一年之前,袁世凯与日本人订立的“二十一条”,让李大钊愤懑不已,目眦欲裂,在出离的愤怒中,他写下了《警告全国父老书》,立誓“镌骨铭心,志兹深仇奇辱”,要以血肉之躯与日本抗争。他号召全国民众“认定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苟吾四万万国民不甘心于亡者,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于吾四万万国民未死以前。必欲亡之,唯有与国同尽耳”。在文末,李大钊“泣血陈辞”,痛呼:“九世之深仇未复,十年之胆薪何在!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愿我国民,从兹勿忘此弥天之耻辱!”

又回想三年之前,东渡之时,李大钊深情回望,题赠友人郭厚庵七律一首: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深屈子恨,清氛空说岳家军。

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

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

对家国命运之忧思,对亲人朋友之挂虑,让李大钊对这片故土眷恋深沉,依依不舍。1913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不能不让这位青年学子挂念在怀,民国第一届国会召开,五国银行善后借款合同签订,宋教仁遇刺,学潮涌动,“二次革命”兴起。而这时的日本已经走过改革的暗礁,德川幕府最后一位将军德川庆喜去世,日本已然逐渐壮大。这一年,还有一位李大钊尚未注目的年轻人——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