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砸钱去升级,不过是痴人说梦

创投美利坚 作者:郭志新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兴冲冲地来找我,说:“我最近看电视的时候,看到一则新闻,说江浙一个做服装的女老板,投资400多万元进行产业升级,购置机械设备,并且把厂子迁到了四川,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成本,还避开了民工荒。我也打算学她的样子把厂子迁到江西去,再购置一批新设备,这样可以少雇一半的工人。”

我听了他的话,连忙制止了他。为什么呢?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用工荒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那里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人力成本也水涨船高。即使如此,很多工厂依然招不到工人。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中部、西部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也开始发展制造业,新工厂一个挨着一个地建成投产。他们走的路,和当年长三角、珠三角走过的一样——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这样的产业吞掉了大部分普通工人,于是中西部和沿海地区上演了人力资源争夺战。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样不是挺好吗,用人荒最终导致农民工的待遇不断提高,也可以逼着已经先富起来的沿海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这话前一半没什么错,后一半却大大地错了。

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唯一含义就是从前我造铅笔,如今我升级了,可以造钢笔了。尽管这也算产业升级,不过如此升级,无论升级多少次,无论升级到如何完美的地步,中国制造依然摆脱不了低利润、高消耗的老路。正如之前我们谈到的,苹果手机产自中国,结果又能如何呢?作为当今世界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移动通信设备,苹果手机可以被中国人造出来,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在技术层面无可挑剔,可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

我们用太多精力和金钱进行技术升级,却忽视了我们在整个产品销售链中所处的地位——往往在一件产品设计、制造、物流、销售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利润是最小的。况且如今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如此激烈。长三角和珠三角竞争,东部和中部竞争,中部和西部竞争,然后大家再打作一团,最终哪一个能获胜呢?不是技术最好的那一个,而是敢于突破底线,以剥夺本国劳动阶层的各种劳动保障、放任自然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的那一个。

与其把资本拿出来为有局限的技术和设备升级,还不如研究产业链条中的新机会,创新商业模式。比如:我们有不断升级的制造技术,有世人惊叹的聪明才智,为什么只想着制造,而不直接销售呢?如果真的决定要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从研发到制造,从制造到销售,那么我还要啰嗦一句:与其在国内发展,不如直接以最低的成本登陆美国,以夷治夷。登陆美国,不意味着盲从,而是要有智慧、有计划地实施。更重要的是,找到最佳的途径。

中国在进行艰难的产业升级,按照市场流向,制造企业会自然撤出成本攀高的沿海地区,而走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而沿海地区将腾出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以更多的赢利支付更高的成本。让人担心的是,随着外部订单的增加,东、中、西部一起上,陷入更加无序的订单大战。东部地区依仗产业链优势,躺在制造业上不思进取。

世界如此美妙,民工荒演绎出产业升级的梦想,但剥开这一切,我们却看到了产业升级所必需的市场制度的极大欠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