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废墟上的艺术(13)

废墟守望者 作者:罗灵


 

团 队

研讨会当天,杨小彦老师带来许多媒体人,其中不乏资深传媒人士,也有传媒界的大腕。杨老师介绍《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的负责人张小文与古灵认识。他当场表示,以老工业区为主题在下周六刊登一期这方面的报道,希望古灵能够配合他。

会议后的第三天,南都的队伍就开进了工农路十六号,他们一行四人,其中有驻顺德办的尹冀昆,他将作为文字编辑。其他三人分别作为摄影记者、采访记者和录像师。为了配合他们的工作,古灵把刘可、酒瓶、芳芳、樊哲等一些青年艺术家聚在一起,准备这两天的现场拍摄活动。

南都这四人当中的领军人物是摄影记者方谦华,他是广西人,高高瘦瘦的,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气质。从他的外形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可以看出,他干这一行再恰当不过。

他与艺术家们年龄相当,头顶上的头发却稀少,有点像日本太君,只是他手里握着带有“侵略性”的武器不是指挥刀而是尼康相机。一到工作室,他很少与其他人交谈,到处走动找灵感。

另外一位女孩子是采访记者,看上去年龄很小,只有十八九岁的样子,脸形十分漂亮,说话十分流利,手里拿着录音器,不停地向古灵问这问那。还有一个刚毕业的男孩子,是南都的实习记者,他拿着一台索尼DV数码摄像机。芳芳对他手中的武器羡慕至极,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也就是在三天后的时间,她凑了一些钱,跑到广州二沙岛买了一台水货,大约6000元,回来之后一个劲儿地向古灵介绍这台机器的好处。

古灵他们几个人在画室里聊天,大半天见不着方谦华的身影,好像失踪了一样。原来他的工作习惯是不需要什么指引,自己背着挎包和相机,四处游荡,边走访边拍摄,独自沿德胜河岸转了一圈。

到了中午时分,大家坐在一起吃焖鱼,显然他们对这种美食情有独钟。当时古灵承诺,每餐换不同的地方,吃不同的东西,比如中午吃鱼,晚上就去吃炒鸡,明天中午再吃盐焗蛇等。他们将顺德的美食说得绘声绘色。听古灵他们如此神奇地介绍顺德美食,每个人的眼睛瞪得圆圆的,似乎看到了一片美食仙境。

最困难的是要对古灵拍一张在画画时的特写,并且不是在画室,要将巨大的画布搬到画室外面的阳台上、屋顶上。要古灵架好画布在室外写生,而他在五楼的窗口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由于画布太大,古灵上楼梯和下楼梯费尽了全部的力气,弄得全身都是汗,衣服被汗水浸透了,粘在自己胖乎乎的肚皮上。换了好几个楼厅,上上下下,不小心竟将胳膊和手指都弄破了。汗水淋到伤口上,实在是很难受。他拍了那么多照片,可能最后用上的也就是一两张。

到了下午,太阳渐渐地收起了它那刺眼的光芒,留给大地的光线是那样的柔和,这个时候是拍摄的最佳时机,光线充足而又饱和。方谦华提出一个建议,要拍几张在废墟上现场作画的场景,而且画布要是白色的。古灵便找了两块画板,准备好颜料,和刘可先来到工农路的红楼,拍刘可画室内风景的效果。刘可将画板固定在二楼的墙壁上,开始挥笔写生,方谦华站在三楼往下拍,这时整个院子里的居民都围过来看刘可画他们的房子,场面甚是热闹。古灵被安排在废墟的围墙上画画,将画布固定在围墙上,古灵自己坐在围墙垛上,将调色板放在画布的前面,幸好是拍了几张照片,如果真的写生就很危险。

视觉周刊

第二天清早,古灵起床后想约他们一起吃早餐,南都的记者已经很早就来到德胜河边,拍摄德胜河清晨的景象,这种职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古灵。

到了下午,其他几位记者已经回到广州,方谦华坚持留下来继续再拍一天,他认为还没有找到感觉。晚上古灵请他们去吃盐焗蛇。古灵自己不吃蛇,他们觉得特别好吃,比昨晚的炒鸡更好、更令人难忘。

到了星期六,收到尹冀昆的消息,说今天《南方都市报》的《视觉周刊》栏目刊登了古灵他们的照片,要古灵留意。古灵二话没说,赶紧开车找到小区前面的报刊亭,找到当天的报纸打开就看,果然不出所料,连忙掏出30元钱,把报亭所有的报纸都买了下来。报亭的人和旁边的人都很惊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之后古灵将消息告诉刘可他们,不一会儿,陆续接到他们的电话,大家好像被解放了一样,激动得连声叫好,照片和内容都十分精彩,朋友间相互转告。封面的主题是“以艺术的名义说不”,整版采用古灵他们四个人在黄楼前的一张合影,随后又看到右下角的提示,今天的网上视频和声音同步传播。

回家上网看视频效果,时间也很长,很多人看了后发信息给古灵表示祝贺。《视觉周刊》是通过立体的方式来传播的,确实有相当大的震撼力。

这一周,对艺术家们来说,真的很有意义;对老工业区来说,更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