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挫折的方法:重收获不重感受
挫折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不如意的事”,事情没有照自己所想、所预期的进行。
我的逻辑是:挫折只是一种感受。挫折是对结果的感受,而非结果本身。我处理挫折的方式是:重收获不重感受。要做到这样不容易,我也是花了一些时间才学会的,但若能学会处理挫折的方式,很快就能从混乱的情绪中抽离。
因为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最通常的第一反应,是产生愤怒、忧虑等“感受”,这是很自然的本能反应,但要小心的是不要陷在感受之中无法自拔,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感受”的阶段,就不能进一步地处理事情。
有一天,我的小儿子愤愤不平地跟我抱怨,因为他在学校的一个作业一直没过。
如果我只告诉他“重收获不重感受”,他一定听不进去。于是,我先等他比较平静时问他,这一整件事带给他的收获是什么?他说:“就是老师很烂啊!”他还是停留在很情绪性的反应中。
“好,你的收获是老师很烂。那你有没有问过老师为什么拒绝你的提案?”我接受他的情绪反应,同时引导他针对问题想解决方案。
“不用问啊,他就是莫名其妙啊!”如果注重在“感受”上,就会一直执著在评论这个人这件事,拒绝正视问题;重视“收获”就会问为什么,进而找到答案。
“问问看,你不问怎么知道原因呢?”我叫他一定要问清楚原因。
第二天,他带着自己被老师退回的作业,准备等老师一下课就去问。那是一把跟他身高差不多高的大关刀,他花了很多心思去做,可是老师给他的分数却是不及格。
下了课,他就提着大关刀去找老师问:“老师,耽误您两分钟时间,我想知道这把关刀为什么不及格,要怎么改才会及格?”
“你这个是模仿的,我怎能让你及格?”老师说完掉头就走。
我小儿子很不服气,心想自己不是模仿的,为什么老师要诬赖他,回来又跟我抱怨了一堆。
“老师说你是仿的,也许有他的理由。你要不要上网查一下,看是不是有类似的作品?”一查之下,没想到跟某个电玩武器几乎一模一样。
“可是我不知道啊!我真的不是学人家的!”小儿子觉得很无辜,可是老师说的也不是毫无根据。就他人的角度来看,小儿子的作品是仿的,虽然他确实不是,但也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最后,我问他这整件事带给他的收获,他说;“有时两方都对,但结果不一定让人满意。”他总算能平心静气地看待这件事,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一些道理。
遇到挫折时,我们很容易沉溺在“感受”中,这样对于解决问题不会有帮助。可以为发泄情绪设立时间点,时间到了,就不要再情绪化地面对问题,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事情上。
最近有个同事遇到了伤心事来找我谈,但是因为情绪太过激动,她没办法理清整件事对她的意义,于是,我问她伤心一天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