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功,要以为众生谋利益为目标;想为众生谋利益,就必须先融入人群中。上公立学校只是其中一个方法,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用心、多观察,乐于接受改变或新事物,也是增加体验、拓展眼界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保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先敞开自己的心,才能接纳外界的人事物。
◆不怕受伤害,才会更坚强
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背景不同甚至复杂的同学,我曾经也担心孩子会受到不良影响而左右为难。
继而想到,所有的事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就像过马路会担心被车撞、坐飞机会害怕失事,那我们要因为忧虑这些事而足不出户吗?
其实,上公立学校是为了让他们从小就能融入社会,学习与各式的人相处,增加见识、开阔胸襟。把事情的源头想清楚了,就不会为了可能的风险而改变初衷。
我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尽早融入社会,必然是要承担相关的风险。多关心、多陪伴、多沟通,维持紧密而温暖的亲子关系,就可以预防孩子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
在台湾,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跌跤,因为爱子心切,就会忍不住立刻飞奔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不是让他学着自己爬起来。
更有甚者,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了,会用替孩子出气的方式来安抚孩子,骂地板不乖、怪椅子不好,但就是没有告诉孩子走路要小心。把跌倒受痛的气迁怒于不相干的人事物,而不会检讨孩子自己的不小心。这样的呵护方式,娇惯出孩子倚赖、受挫力低、不会自省的心性,爱之反而害之。
走在人生的路上,不怕跌倒,只怕跌倒没有爬起来的能力,这个能力必须从经验中累积。
习惯了倚靠别人伸出援手,会忘了怎么靠自己的力量爬起来。跌倒了,也许真的是路面不平,但是否也该为自己的疏忽负起责任呢?一味地怪罪环境或他人,却不懂得检讨自己,这样的人很难有成长进步的空间。
◆舒适圈、保护网,不是精英的摇篮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舒适圈”(comfortzone),是指让我们感到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就像一个无形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认识的人,以及自己习惯做的事。
当我们跨出舒适圈,要面对的是不熟悉的变化与挑战,因而会感到不自在,会很本能地想要退回去,退到习惯安全的舒适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