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官二代”下海记(1)

圈子-段子:京城富人那些事儿 作者:十三叔


自由是个啥?自由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此时的北京,除了这金子般的自由,还有一样东西难能可贵——方向。

方向又是啥?方向就是当你饥渴仆街,忽然飘来悠悠奶香,纵使明知含有三聚氰胺,也义无反顾,一饮而尽。

早年的豪杰们,诸如张大中和黄光裕,追求自由,也追求这并不纯粹的方向。他们跌跌撞撞,卷入电器销售这个圈子,好歹有了归宿。另一个人却在一盘巨大的棋局里遨游,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

很多年后冯仑还玩票写作

此人是“官二代”,凭借家庭关系,“文化大革命”期间把市面上见不到的所有禁书都看了个遍。谁说“官二代”不学无术,谁说“官二代”没有思想,恰恰相反,他后来被冠名为“地产思想家”,你知道的,他就是冯仑。

冯仑读罢禁书之后,确实通体舒畅,什么《基辛格传》《出类拔萃之辈》《光荣与梦想》……这些书不喊口号,不写标语,好比读惯了《道德经》的中学生忽然看见一本《男人装》,能不过瘾吗?介个,你懂的。

书读多了,冯仑成了文化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考入西北大学,后来又进入中央党校读研,30岁毕业以正处级身份留校,历经中宣部、体改委。他自己说,吴晓灵、王岐山、楼继伟这些今天在台面上的人物,当年都曾和他一起研究改革问题。

冯仑的仕途本来也可一帆风顺,但到了1989年,他不得不离开体制,成了局外人。好比“一辆车正往前开,突然一个急刹车,有人说车上人太多,都给踹下去”,冯仑不幸被踹了下来,落荒而逃。

“官二代”无官可做,悲催。无奈之下,他找到当时京城第一商人牟其中,做了一名幕僚。

到南德后,第一份具体工作就是办企业内刊,基本上大事小事一把抓。当时,牟其中幕僚圈中,有一个这样的段子记录了冯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牟其中的母亲去世后,当时太平间的一位工作人员对忙着给牟母穿寿衣的冯仑说,学会了这个,你就多了一种谋生的手段。”

回头再说说牟其中,此人绝对是霸气外露。

早年间,他因热衷商业活动,被捕入狱,其后赶上体制改革,有了用武之地。1987年公司落户北京,凭借天马行空的想法,完成了当时最不可思议的边境贸易:用中国的日用品,从前苏联换回了4架“图-154M”民航客机。

如此盛气,令牟其中无所忌惮,骨子里的霸道和不讲规则,成就了他,也最终毁了他。冯仑说,有次在香山吃饭,为争夺一把椅子,50多岁的牟其中一记老拳,对方的嘴被打得缝了5针;走在街上见有人打架,牟其中就会高喊“打啊打啊”。

这样一个人,冯仑哪里还敢继续跟着他。离开是迟早的事,他尝试去改变牟其中,未果。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内心苦楚,惴惴不安。

苦闷的冯仑不知道,此时有个在海南结交的朋友,刚从大牢里出来,走投无路,很快会给他打一个电话。

这人多少说起来也算是个“官二代”,不过他爹只是区区小学校长,不提也罢。26岁的他进入吉林省委,成为宣传干部,文笔不错,又有高学历,假以时日,必定能成大器。和冯仑有个共同点,喜欢读书,包括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以及影响了一代青年的《走向未来》《走向世界》丛书。

书读了不少,心里明白了,加之性格叛逆,在机关如同受刑。这年他写下一篇名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文章,口无遮拦,直指官僚和富人阶层分化。在当时的环境下有此行为,等于自毁前程。

到了1987年,深圳一家国企来长春招人,他动心了。身边有人去过深圳,听别人一通吹嘘,他对改革之风心向往之。几番进退,招录名单上终于有了他的名字,王功权。

父亲听闻,急忙出来阻拦,关系不错的几位领导也劝他三思,眼神中流露出惋惜和担忧。对他而言,这也是艰难选择,甚至不知道深圳在地图上的哪个角落,他犹豫再三,放弃了。多年后的2011之夏,他在微博上突然发布消息,说自己放弃一切,与女人私奔。身为数十亿美金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有此举动,令人诧异,回想起多年前的犹豫,简直判若两人。

岁月是把杀猪刀,当初的迟疑最终演变成老夫聊发少年狂,50岁的人,犹如青葱年少不计后果,不是轮回又是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