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厚德载物 卓越人生的坚实根本(8)

修正哲学Ⅰ 作者:修涞贵


孔子云:“智者乐水。”大理学家朱熹对此解释道:“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之。”就是说,水的各种自然形态以及水所代表的美好品行和所象征的文化意象,常常能给智者

以启迪和感悟,故而“乐水”。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以水之性喻人之德,善之美。

老子曰:“上善若水。”是说最美好的品格,就应该像水一样,如水的品行才最接近于道。

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孔子把水之美与人类的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进而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以提升理想人格的道德内涵和人生境界。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显然,孟子阐述的是人“性本善”的“性善论”。

荀子提出: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积礼义而为君子。在这里,荀子以水为喻,认为圣人君子是德行厚积的结果。

《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提出:“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水滋养和造福万物,却甘于卑下,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水的谦让而无争,正是老子所提到的“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之天道的品格。老子非常赞赏水的这种“不争”、“处下”的高尚品德,人若保持谦恭居下的态度,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然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淮南子·原道训》中这样描述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就应该效仿水之德性,遍爱大众,广泛施恩却不求回报。“水性就下,就下者卑,卑下者,众人所恶,而水居之。水行于地,善就卑下,滋润群生”,阐释的也是水“谦下”的美德。

老子又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这就是如水般的“不争之徳”。在现实生活中不争名利,奉献出真挚和仁爱,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我尊崇“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这是道家理想人格的至高追求,正因为不张扬,与万物无争,所以就不会有过错。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都阐述了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宽广的胸怀。水以其广博的胸襟,包容天下的万事万物,通达而广济天下。“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拥有虚怀若谷的品格、善于包容世间是非曲直的人,其气度和胸怀自然超于常人,靠着这种豁达、恢弘的强大力量,赢的几率自然也会高于常人。

“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水能因物赋形,但水貌似柔弱而内在坚强,全身充满着一股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锐气,遇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正如老子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唐朝罗隐在《两同书》中写道:“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水是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以柔克刚。水的“柔”性体现在人性上就是一种力量无穷的韧性,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这种精神可以让人能屈能伸、张弛有度,为人处世上也会游刃有余。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会让人矢志不移,奋斗不止。“金以刚折,水以柔全”也是我们修炼自己的准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