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节:家乡的地理特点(5)

伤残的树 作者:韩素音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对客家人在上个世纪(指19世纪——译者注)的历次起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就不会觉得难理解了。客家男人以自己旺盛的精力、娴熟的技艺、胜过敌人的智慧为傲;女人则以自己干活的本事为傲。对社会的不公不义,男女都有深切的认识,男女都随时准备为自己的信念和权利而投入战斗。客家人声称抵抗蒙古人侵略的多个兵团就是在他们当中招募的。追随明朝忠心耿耿的大将郑成功去台湾对抗满清的也是客家人子弟。洪秀全的妹妹也打过仗,还在一场激战中打败了满清的军队。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地域,她解放了千百万女子的双脚。

毛泽东在他的军事著作中也提到过客家人。他说在原住民和“那些祖辈几百年前从北方迁来的移民”之间存在矛盾,这些移民在数省的范围之内人数有几百万,居住在山区,受到原住民的欺压。

在中国的疆域之内和在海外华人当中到底有多少客家人?没有人能拿出确切的数字。有人说有两千万,也有人说有五千万。仅在香港一地就有一百万(香港的人口总数是三百五十万)。但在当代中国,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因为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那种在大饥馑中导致族群对立的封建制度已经消亡,村寨之间的械斗也不复存在了。

我的祖辈

我的祖辈0我的祖先姓周,来自广东省的梅县,全县都是客家人。梅县到最近以前一直是个穷地方,土地贫瘠,山秃无树,道路失修,灌溉不善。在阡陌纵横的稻田里只看到妇女在干活,与男子成六与一之比,因为男人都背井离乡,出外谋生了。我最近走访了这个地方,其面貌已焕然一新,水库、灌渠、学校都已修建,荒山也得到绿化,这都是最近十年发生的事情。

我的祖先在15世纪时定居于梅县,移居四川大概是在1682至1710年。据我家宗谱的记录,最初到四川的一个祖先是个货郎。他一路是怎么走去的则没有记载。他是不是肩上一根扁担,一边走,扁担两头的篮子一边晃?他卖的是什么?是南货,糖食,雕刻等能卖好价钱的东西?从祖坟的墓碑上看,只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位祖先是个货郎,而且非常穷。

我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一本16世纪以来的客家人情歌集,下面就是其中一首:

情郎哥哥要去四川,

搭上盐船他上了吉安。

家财千贯我不稀罕,

只要哥哥留在我身边。

这种船头上翘的盐船行驶在内河和运河水系上,从广东的盐田把盐运到江西吉安。那时的吉安是一个转运食盐的大邑。前些年这种船还在用。上个月,我的一位中国作家朋友韩北屏告诉我,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化装成工人坐过这样的船。

新来的移民在四川全省到处安家落户,但主要是沿长江及其支流两岸,从重庆沿岷江一直到成都,还有便是成都平原这个最富饶肥沃的海陆平原。由于很少遭到反对,没有械斗,吃得又好,他们大部分与本地人通婚同化了。到了19世纪末叶,我家老一辈人的嘴里才略有几句客家话的残余,我父亲一代已不再说客家话了。

第一代祖先那个小商贩到了四川以后,就改行种田,先是当雇工,后来成了一个小佃农。那是在成都以西的郫县。公元前250年,水利专家李冰来这里担任蜀郡守。他在岷江上实施了一项复杂的工程。岷江从西藏的高山上陡泻而下,以极快的流速冲过成都平原,就连令人心悸的巨石也会被它裹挟而去。江水每隔三年在这块浅浅的盆地上泛滥一次。在灌县,也就是岷江出山的地方,李冰在坚硬的岩崖间凿开一道四十米深的峡口,改变了岷江的流向,让这条江分了岔,又通过修筑一系列保存至今的堤坝控制了水流。汹涌的江水从这个人工开凿的峡口奔腾而出,随即被分开,然后又被细分,乖乖顺着石砌水道回转盘折,流进在这片平原上编成一张巨大水网的无数条沟渠中,把这片平原改造成一座大花园,边边角角都那么秀丽怡人。郫县就是其中一个迷人的角落,是继灌县之后第二个接受这被驯服的平和之水的地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