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节:曾祖父周道鸿(2)

伤残的树 作者:韩素音


朝廷为解散这些义军民团费尽心机。倘若实在解散不了,便想方设法构陷其领袖。但由于1840年之后武装暴动实在太频繁了,平均两年就会有一次,地方上兴办民团成了常事。只不过怕败坏了皇上的胃口没有上报朝廷罢了。

太平军以破竹之势打到南京,建立天朝。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一个汉族大臣,在为母丧守孝两年之后,被皇帝委派回他的老家湖南兴办团练。汉族儒生一夜之间变成了军事指挥官;翰林学士们奔命、搏杀于荒野草泽之中。曾国藩尽管有种种污点(由于他为满清统治者屠杀自己的汉族同胞,他现在被看成叛徒),但他有计划地带出了一支真正的军队,而不是临时拼凑出来的乌合之众。他知道,要想让人卖命,一定要让他明白为什么卖命,所以他照一般标准的四倍为他的兵勇发放军饷。他写过训喻文章、旧体诗,信奉理学,是个自律甚严的儒生。此处不详述他的生平。他的弟弟,后来当上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则贪财腐败。兄弟二人都是孔门弟子,在屠杀陷落城市中的农民和居民时都残酷无情。

在曾国藩的努力之下,团练兴办起来,士绅们也走到前台当上军官,领兵打仗。在四川,我的曾祖父周道鸿也是一名这样的军官。他虽然没有直接与太平军交过手,却带兵平定过几次与太平军有联系的暴动。甘肃的回民与太平军遥相呼应,也接连起事;此外还有自1852年一直延续到1868年的捻军之乱。道鸿公指挥民团跟回民和捻军都打过仗。他的碑文上记载他曾从捻军手中收复成都,只是没有详述经过。不过根据研究这场规模宏大的起义的历史学家的说法,捻军从未打进四川,倒是有一股太平军的残余在1868年到过四川的西部边界。他们想越过这里的大渡河进入西藏,结果被剿灭。

“捻”这个字的意思是搓转。因为北方诸省的农民会把麦草捻搓成束,浸上油,在走长途的时候点燃,用来照明。捻军之名即由此而来。捻军是真正的游击军,没有固定的名号、驻地和组织。如同借助风力飞蹿的蝗虫,他们横扫众多省份,杀死官吏,分发地主囤积的粮食。数百万农民加入了这场大规模的起义,成为地地道道的跃马驰骋的游击战士。奇袭、伏击、夜袭、佯攻、诈败、围困、利用声音制造心理恐慌(他们曾在敌营附近用螺号吹奏悲伤的曲调)、拂晓偷袭,所有现代游击战术捻军都已掌握使用了。十六年后他们才被扑灭,据说前后死了两千万人,与太平天国相差无几。

周道鸿退役后,写了一篇论述捻军的文章,本来一直保存在家中,但二十多年前找不到了。文中阐述了官军采用的反制游击战术的策略,读来也有出人意料的现代感。焦土战术、坚壁清野、村村设防……这些都用过,也很有效。“欲清捻贼,需稳盐价,私贩必惩。”道鸿公还提到要把农民家里的铁锅统统收走,谁敢私藏铁器必严惩不贷。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捻军从老百姓那里弄到武器。

实际上,从1860年到1870年,也就是在道鸿公为朝廷四处征战的时候,有五次以上的大规模起义差不多同时爆发: 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的捻军起义,陕西、甘肃的回民起义,云南的回民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四川的羌人起义。这些慷慨壮烈的农民起义时起时伏、时断时续,时而如火山爆发,时而如潜流暗奔。我们一家三代,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皆身涉其事。他们忠于他们所属的阶级,忠于他们的皇上,攻打、镇压他们的汉族同胞。当时他们得到赞誉,今天他们已被否定。我只是客观地讲述一下他们的经历。他们站错了立场,这是历史做出的判断。

回民起义是整个中亚地区大动乱的一部分,其背景是英国、俄国和中国对这一地区控制权的争夺。1862年,甘肃的回民切断了通往新疆的道路。整个广袤的边疆地区陷入一片混乱。浩罕国的一个冒险家阿古柏(Yakub Bey)据说是在英国人的资助下占据了一片归入英国势力范围的独立地区,又在俄国人的资助下创建了一个受俄国保护的王国,控制了这片地区。自1865年至1877年,这个生造出来的东突厥斯坦前后存在了十二年。历史学家阿拉斯泰尔?兰博说了实话:“俄国和英国的许多观察家都认为这种局面应该永远维持下去。”然而他们错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