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隆重推荐

完美嫌犯 作者:(英)李查德


 

“独行侠”外传:黑暗骑士

天蝎小猪

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高桥留美子《乱马1/2》

对于本书作者李查德(Lee Child)来说,2010年是他多产的一年。因为李查德突然打破自己一年一部长篇作品的写作惯例,一口气推出了“浪子神探”杰克·李奇(Jack Reacher)系列的两本新作,分别是3月推出的《61小时》(61 Hours)和9月发行的《死得其所》(Worth Dying For)。

前者大概是“浪子神探”系列中叙事最紧凑、节奏最明快的作品,杰克·李奇不仅要面对一场波诡云谲的狡诈阴谋,更不得不在冰天雪地的南达科他州孤军作战(该原版书的精装本即以雪景为封面,飞机、汽车、人物点缀其间,透出一股强烈的压迫感和紧张感,这种接近电影海报式的封面设计也为作品增色不少,一推出即创下了平均每小时卖出52册的骄人销量)。

后者则是延续了“浪子神探”系列首作《地狱蓝调》(Killing Floor,1997)开始就已形成的“李奇卷入事件”的一贯风格,讲述的是主人公李奇“恰好”游历至内布拉斯加州的某个小镇,单枪匹马与地方恶势力周旋,并且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故事。作者李查德重新将读者从波澜壮阔的全局视野拉回到暗流涌动的压抑世界中,两本书所呈现出来的成色和基调如此迥异,无怪乎素以冷静矜重著称的英国人也纷纷“抱怨”李查德“不该随意把玩他们的心”。

当然,作者在写作上的这种提速和更弦,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多种考虑。其实,在李奇系列的第八本书《双面敌人》(The Enemy,2004)出版不久,即有不和谐的声音传出,认为李查德的“独行浪子”角色套路已然写死,不得不靠卖“英雄前传”和“军事惊险小说”来挽回人气。但李查德马上以技惊四座的新作《完美嫌犯》(One Shot,2005)还以颜色,赢得了满堂彩。

向来苛刻严谨的文艺评论家珍妮特·马斯林不但对该书大加赞赏,还特地撰书评价道:“李奇不会自我怀疑,这跟当代主流侦探小说里的那些主角成了鲜明对比!他靠拳头和子弹解决问题,同时李查德也赋予了他令人惊讶的推理能力、严肃的道德观,以及瞬间展现的温柔。”此后,更多的赞美之辞不绝于耳,致使之前的风言风语终于戛然而止。锦上添花的消息则是,李奇的系列侦探故事更被派拉蒙电影公司和汤姆·克鲁斯的影视公司买断了改编版权,并请到了当年因热门电影《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2005)而人气正旺的乔什·奥尔森(Josh Olson)担当编剧,确定改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您手中的这本超级畅销书——《完美嫌犯》。

李查德的精彩回应还不止于此,除了继续以“浪子神探”系列第十作《假面人质》(The Hard Way,2006)和十一作《厄运连锁》(Bad Luck and Trouble,2007)刷新着各大排行榜、获奖的纪录之外,上文所提到的一改出版进度的写作也是冲破那层黑暗阴霾的妙招。不管作者怎样改变,幸福的永远是坚定支持他的忠实读者。

今年9月,再次走回正轨的李查德,即将交出“浪子神探”系列的最新作品——第十六作《事关重大》(The Affair,2011),这又是一本英雄的“前传故事”,叙述了杰克·李奇在1997年破获的一桩军队内部的大案,我们的英雄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是涉案的士兵中间有好几位在华盛顿特区工作的大人物朋友,然而挑战高层、不畏权势、捍卫司法公正更是硬汉李奇的一贯作风。不待招式用老、即行变招,新招换旧招、旧招再转新招,这样的写作态度,为李查德建立了充满自信、长处巅峰而不败的写作状态,更为他带来了其作品在全球热卖四千万册的惊人销量。

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The Brief History of Time,1988)一书中这样写道:“每个观察者都一定有他自己的时间测度,这是用他自己所携带的钟记录的,而不同观察者携带的同样的钟的读数不必要一致。每个观察者都可以利用雷达发出光或射电波脉冲来说明一个事件在何处何时发生。这样,相对于进行测量的观察者而言,时间变成一个更个人的概念。”时间的这层意义体现在推理小说的创作中,则变为叙事结构模式的个性化,既然作者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测度,作为十分相异的观察者,读者手持的钟自然很难读出作者的那个读数。当我们以为李查德将再次以“意外事件”让李奇卷入其中的内容来开启前篇时,却赫然发现李奇不是救世者,而是千里迢迢来给含冤的嫌犯定罪的,因为我们完全读不了他的钟:李奇不是来破案的,而是来定案的,这让所有人也是大呼意外。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次李奇并没有像“浪子神探”系列第二作《至死方休》(Die Trying,1998)中那样误遭绑架,也不像第五作《暗夜回声》(Echo Burning,2001)中那样在搭车途中遭女车主央求解决家暴问题之类的“被动卷入”,而是不惜舍弃艳丽女伴、大老远赶来参与案件裁定的“主动介入”。这种有别于正传的笔法,我们姑且称之为外传,此即《完美嫌犯》的第一大特色。

本书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浪子神探”李奇角色的转变,即所谓“后期奎因问题”的植入。在推理小说史上,“后期奎因问题”指的是1995年,日本推理作家兼评论家的法月纶太郎,在当年2月号的《现代思想》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初期奎因论》的文章,以美国著名推理大师埃勒里·奎因的《Y的悲剧》(The Tragedy of Y,1932)和《希腊棺材之谜》(The Greek Coffin Mystery,1932)为主体进行分析,提到了初期奎因的作品特征,并且从后期奎因作品之中,发现了本格推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期的奎因作品中,侦探的立场站在事件之外,以俯瞰的姿态来观察事件、解决案件。在这个阶段的奎因,将案件当成是智力竞赛,侦探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拥有神的视点,在不干涉案情发展的情况下,完全解决案件的所有谜团。然而,到了后期,案件包含了“侦探的存在”,即侦探被卷入谜团当中,侦探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案情造成影响,甚至也有许多犯案者,预设侦探的介入,阴谋诡计、层层陷阱完全是为了欺骗侦探而故意设计,极具针对性,是属于“侦探不存在就无法成立”的诡计。

诚然,作为当下冷硬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人物,李查德显然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本格元素发挥到如此深度,但也绝非浅尝辄止。在“浪子神探”系列此前的作品中,“独行侠”杰克·李奇只是卷入事件,而不是卷入谜团;在《完美嫌犯》中,不但巴尔因为确凿的证据和准确无误的科学鉴证,成为了一名“完美嫌犯”,连李奇也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到警方的通缉,不得不东躲西藏,转为“地下执法者”,成了一名“黑暗骑士”,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他的“主动介入”和后续调查。好在李奇的头脑十分冷静清醒,及时分析及判断案情,虽然已经彻底卷入谜团,但仍可以不受迷惑,最终将事件“完美”解决。

本书的立意并非完全解构“后期奎因问题”,只期于将侦探放在一个更加局促恶劣、难于大施拳脚的环境,面对警方和真凶两方势力,在夹缝中行动,从而越发彰显主人公胆大心细、除恶惩奸的人格魅力。侦探的困境设定,一方面增加了破案的难度和角色的立体感、提升了正邪对决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更多的阅读趣味、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性和厚重感。李查德为推理小说不同风格流派的交叉互溶,又一次提供了精彩的范本。

读者始终乐于在不同的作品中尝到无法亲身体验的感受,这一方面李查德实在贡献良多。且让我们再次踏上美国大陆,追寻浪子游侠的踪迹,破解“完全犯罪”,拯救“完美嫌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