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狙击英镑,狂赚10亿美元

向巴菲特学投资 向索罗斯学投机 作者:丹阳


索罗斯,这位投资天才,总是比别人更快地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1992年,他抢占先机,成功地卖空了英镑,这一成功运作,使得索罗斯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投机商。

 

索罗斯犹如华尔街上的一头金钱豹,行动极其敏捷,善于捕捉投资良机。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有备而战,反应神速。虽然在华尔街,索罗斯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投机家,但真正让他为外界所了解的,却是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大危机,而这两次危机,索罗斯都是关键人物。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1992年的英格兰银行事件。

英镑在200年来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曾与英国海军一样,是英国力量的象征,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从未有人胆敢对抗这一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想都未敢想过。索罗斯却决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过的事,摇撼一下大不列颠这棵号称坚挺的大树,试一试它到底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随着货币汇率机制的实施,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的这种机制不是固定在黄金上,也不是稳定在美元上,而是相互之间的稳定。每一种货币在一个固定范围内浮动,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在这个固定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进行浮动,而核心的汇率则以德国马克为基准。

1992年2月7日,当《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时,欧洲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加强。由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签订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试图为渐进的全面的一体化建立地区性货币和经济制度。

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时,索罗斯就已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肯定会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此时他就可以瞄准目标发起进攻了,而其他的追随者也势必闻风而动,加入到这场投机活动中来,汇率就会摇摆不定,英国的经济就很容易土崩瓦解。

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英国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这将削弱英国货币,并迫使英国退出货币汇率机制。此时,英国求助于德国,却遭到了拒绝。

索罗斯在观望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大多数人都对市场失去信心的时候,则是进入市场的好时机。

——乔治·索罗斯

1992年9月,投机者开始进攻欧洲汇率体系中那些疲软的货币,其中包括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斥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

英国政府计划从国际银行组织借入资金用来阻止英镑继续贬值,但这犹如杯水车薪。仅索罗斯一人在这场与英国政府的较量中就动用了100亿美元。索罗斯在这场豪赌中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购入60亿美元坚挺的货币——马克,同时,索罗斯考虑到一个国家货币的贬值(升值)通常会导致该国股市的上涨(下跌),又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并卖出德国股票。在索罗斯投机的身后,还有世界许多疯狂的投机者参与了这次行动,这就使得原本岌岌可危的英国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遭受惨败。

这场战争让索罗斯和他的量子基金共获得了10亿美元的利润,也使英伦三岛无数人为此倾家荡产。

而索罗斯却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曾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