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伟哉忠诚(2)

和谐万岁 作者:李永田


清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使用了反间之计,而昏聩的崇祯皇帝竟然听信了谗言,于1630年在北京的菜市口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弃尸于市。

更为可悲的是,老百姓不明真相,误将一代忠臣袁崇焕视为“通敌谋反”的丑类,在行刑之时,沿途手持利器的民众,竟将袁崇焕割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

只有跟随他多年的佘谋士深知他的忠贞、赞佩他的高洁。在凄风苦雨之中,冒着满门抄斩的滔天大罪,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潜身法场,含泪忍痛割下英雄的头颅,将之抱回家中,埋进自己的后院,立下遗嘱:“吾死后,葬于大将军身旁,子孙永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世代为袁将军守墓。”

距今三百余年,佘氏的十七代子孙,虽是世世单传,但却一直遵从先祖遗训,默默无闻地看守着坟墓。现在,已年逾花甲的佘幼芝老人一家三口,仍在这里过着清贫的日子,日复一日地为松柏剪枝,为花草浇水,为忠烈的墓冢清扫。

袁大将军的精忠和气节在中华大地上世代传承,他当年的战敌努尔哈赤的后嗣、大清乾隆皇帝在得知真相后,有感于袁崇焕的忠诚,曾下诏:“赐谥荫嗣,彰阐忠魂”;民国初年,在康有为的倡导下,京城商贾慷慨解囊建成了袁崇焕祠;新中国建立之初,北京市政府进行内城改造,拟将城内坟墓全部外迁,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得知此事,亲自批示,袁墓“若无大碍,应予保存”。

在繁华的北京市区,人们见惯了林立的高楼,古朴的四合院,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崇文门东花市斜街52号,却仍然并排而栖着一大一小两座水泥墓冢,周围环绕着青松翠柏。

无论北京如何在向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无论旧房改造如何进行,上至共和国的主席,下至布衣百姓,都不会允许任何人再去触动长眠于此的忠臣袁崇焕、义士佘谋士。

这处独特的“城中之墓”,在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和“义”。由“忠”而引发了“义”,忠义的结合,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延绵不绝于千秋万代!

忠诚的品格不仅为中华儿女世代敬仰,也为天下所有正直的人所青睐。有一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也引发了我深沉的思考。

100多年前的1899年,美国与西班牙交战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将一封信交给安德鲁·罗文中尉,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年轻人,我选派你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他可能在古巴东部的一个地方等你。你必须把情报如期安全地送达,这事关美利坚合众国的利益。”

罗文肩负祖国的重托,牢记总统的叮嘱,在三个星期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想尽了种种办法,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任务,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1899年2月22日,美国著名出版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就这件事有感而发,奋笔疾书,用一小时写下了《致加西亚的信》,刊登在自己创办的《菲士利人》杂志上。

始料不及的是,《致加西亚的信》竟然不胫而走,成为当时社会上的畅销书。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已发行4000万册,创造了一个作家有生之年一本图书销售量的历史纪录。

匪夷所思的是,《致加西亚的信》竟然跨越时空,100多年来,被翻译成各种文字,长盛不衰地在世界上流传,以至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的第六名。成为“所有公务员、公司职员的必读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