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十里洋场到黄土高原(1)

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吴印咸


吴印咸,江苏沭阳人,少年时在绘画、书法、篆刻方面显露出了过人的天赋,19岁时在亲友的资助下考取了上海美术学校,从此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

1920年,吴印咸用辛苦积攒的三块银元在旧货市场买下了一台美国产的勃朗尼牌旧照相机,他的摄影生涯便由此开始了。

出身于清贫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普通群众中的吴印咸,和许多沉浸于歌颂上层社会的摄影师们不同,他的摄影作品基本上反映的是劳苦大众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社会现实。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吴印咸从沭阳城中走过。扎着裤腿的人们蜷缩着身子,口里喃喃地抱怨着寒冷的天气。这时,一个半裸的女子吸引了吴印咸的目光:在这种人人都恨不得赶快回家享受的时候,女子却衣不蔽体,跪在水塘边用手捧着冰水喝。吴印咸的心里顿时充满了哀痛:这个女人不知遭何灾难,已经无家可归、无衣避寒、无饭充饥,等待她的将是什么呢?……像这样的乞丐又有多少呢? 年轻的吴印咸被震撼了,他拍下了这个镜头。

黑暗的现实让吴印咸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国的希望在哪里?

和袁牧之的相识,改变了吴印咸的人生轨迹。

早在1935年时吴印咸就和袁牧之认识了,当时袁牧之在左翼电影人田汉编剧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中担任主演。由于缺少导演和摄影师,影片迟迟未能开拍。此时,吴印咸与好友许幸之正好在上海举办“摄影?绘画展览”。两人良好的摄影技术引起了左翼电影人的注意。已是共产党人的夏衍找到许幸之和吴印咸,建议他们参加《风云儿女》的拍摄。此时的吴印咸虽然还不了解进步力量同反动派之间斗争的激烈,但他坚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便接受了这个建议,与许幸之一起毅然从天一影片公司转到了投拍《风云儿女》的电通影片公司。在片中,许幸之任导演,吴印咸担任摄影师。这部电影是吴印咸与袁牧之合作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吴印咸从事电影拍摄工作的发端。

《风云儿女》以“九?一八”事变为历史背景,通过诗人辛白华的曲折经历,表现了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到觉醒奋斗,走向革命的过程,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强烈愿望。

《风云儿女》于1935年5月在上海公演,引起轰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激情和斗志。尤其是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使影片主题更加升华,不仅成为抗战中风行全国、激励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日后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6年,袁牧之编导影片《马路天使》时,又专门找到吴印咸担任摄影师。影片由赵丹、周璇主演,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底层各色人物的悲惨命运。

影片放映后在上海引起轰动,就连电影界颇有名气的老导演张石川都十分欣赏这部影片的摄影手法,对年轻的吴印咸不禁刮目相看。

几次默契的配合,使袁牧之对吴印咸的人品和摄影技术备加欣赏。

1938年初,吴印咸到香港拍片。抵港不久,他接到友人袁牧之从武汉发来的电报,要他速至武汉有要事相商。

原来,袁牧之既是著名的电影演员、编剧、导演,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电影人之一。1938年,他向周恩来提出了到华北拍摄八路军抗击日本法西斯纪录片的设想。周恩来非常重视,立即与中央联系,他认为共产党应当有自己的电影,不仅要拍片,而且要建立专门的电影队伍。袁牧之备受鼓舞,准备前往延安,但因为对摄影不太熟悉,所以感到势单力薄,需要助手。这时,他想到了吴印咸。

当吴印咸出现在汉口杨森花园三层楼的一间小屋里时,袁牧之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邀请吴印咸一同到延安拍片。吴印咸感觉十分突然,一下愣住了。对他这样一位在江南大城市生活了多年的人来说,在目前混乱的局势下,前往路途遥远且不甚了解的延安,实在是件不能想象的事。吴印咸迟疑了,但他转念一想: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土沦丧,百姓涂炭,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这样的局势下,知识分子的出路不外有三:留在沦陷区,成为侵略者的顺民;去大后方及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而且,自从上海沦陷,自己已经荒废了一年多的时光,如果能到大西北接触一下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拍摄大型纪录片,既是对摄影艺术的全新探索,又将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