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次长征”(1)

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吴印咸


1944年11月1日,天气晴朗,吴印咸早早来到延安东关飞机场执行拍摄任务。

飞机场上已站满了身穿灰布军装、精神抖擞的八路军战士,他们是359旅南下支队的全体指战员,正在等待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日军在中国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为加快我国抗日战争胜利进程,党中央、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研究决定在巩固和发展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抽调部分主力向华南地区发展。

南下部队主力来自当时担任延安卫戍任务、正在南泥湾屯垦的第359旅。由359旅抽调主力3800人,再由中央组织部选调一批工作干部,加上被护送的900余名南方干部,组成了约5000人的部队,简称为“南下支队”,正式番号“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此次南下的目的是护送干部挺进华南,会合东江纵队开辟湘粤桂边的五岭抗日根据地,把华中和华南联系起来。这样,在日本军队退到山东等地沿海地区时,就可以配合全国各战场的强大反攻,收复失地。在抗战胜利后,如果蒋介石依靠外国势力,把内战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也能进退有据,牵制其南方一线,配合各解放区的自卫战争,打败蒋介石,建设新中国。

拍照间隙,吴印咸环顾东关机场,镜头也掠过这简陋的机场。它坐落在延安城的东关外,一边紧依着清凉山,一边靠着延河滩,本来是一座临时机场,后来经过延安军民轮流劳动,使这座飞机场得到了拓宽和加固。

镜头转向即将南征的战士们。吴印咸对这些战士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拍摄《南泥湾》时,他曾与这些朴实、坚韧的战士们同吃同住了一个多月。看,那个黑皮肤的小个子总是埋头苦干、很少说话,当吴印咸想把他拍进电影里时,他却失去了劳动时的无畏精神,一转眼就躲得没了影子,问他为什么要躲起来,他讪讪地笑了半天,就是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收回思绪,吴印咸的镜头转到了检阅台上。

“你们这次到南方去,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要你们能像松树和柳树一样,保持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机动性,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掀起了誓师阅兵仪式的高潮。

王震带领全体南征战士庄严宣誓:“我们是人民的军队,我们是为了解放千百万华南的人民而南征。我们要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爱护人民,保护人民,紧密团结,克服困难,英勇作战,用我们的血和肉,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戎马疆场是军人的荣耀。吴印咸想,此刻359旅的战士人人心中都有一丝依依不舍:90里开外的南泥湾是359旅一手耕耘的“世外桃源”,田野上还保留着他们的汗水与微笑。三年了,眼看荒山野岭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陕北江南”,即将分离,谁能不动情感?

11月9日,南下支队离开延安南行。1945年在湖北省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师,随后继续南下,1945年 2月从湖北黄冈以东分批渡过长江,转战于鄂南、湖北和赣西北,建立了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并曾一度改名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1945年8月,部队抵达赣南、粤北,四处出击,打击日伪敌军,收复失地。9月,中共中央从日本投降后的新的实际出发,令其北返。10月,南下支队回到鄂豫皖地区,与新四军第五师、豫西支队合编为中原军区,继而转战鄂北、豫南。

南下支队自1944年11月9日从延安出发,至1946年8月29日胜利回到陕甘宁地区,历时659天,转战于陕、晋、豫、鄂、湘、赣、粤、陇八省,共路经100多个县,冲过敌人的100多条封锁线,大小战斗共300余次,其中较大的战斗有74次,平均每两天打一次仗,战斗异常艰苦。经过近两年的浴血奋战,南下支队出发时5000余人,返回延安后仅剩1414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