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大”盛会全记录(1)

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吴印咸


从1928年6月的莫斯科中共六大到1945年的延安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全国代表大会整整相隔了17年之久。其间,中共中央在1931年、1937年、1938年、1943年曾作出过召开“七大”的决议,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这次大会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为大会摄影的任务就落在了电影团的肩上。为了拍好会议,吴印咸于会前就赶到了会场,了解拍摄条件,反复研究,确定拍摄办法。

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胶片的来源在几年前就已经断绝了,但吴印咸一向节约使用胶片,并特意留有备用,所以,每当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召开时,他仍能使用仅有的一些胶片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记录下来。

为节约胶片,吴印咸首先了解了大会的主要议程,精打细算胶片的数量,从开幕到闭幕做了仔细而周密的拍摄安排,从任弼时主持开幕,毛泽东作《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到最后毛泽东所作的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每个重要的议程和会议瞬间,吴印咸都没有放过。

会议期间,吴印咸和电影团的同志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盯着电影机,有的拿着照相机,既拍电影,又拍照片。

延安中央大礼堂是1942年建成的,设计者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才。礼堂占地1056平方米,长35米,宽30米,可容纳千余人。设计风格中西合璧,外观是苏联式,内部是陕北窑洞式的石拱结构,当年,这是延安唯一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

中共七大会场是由鲁艺美术系教师钟敬之设计的,整体风格简朴而富有新意: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朱德的巨幅侧面头像,两边各插三面党旗,主席台前后与左右两侧的长条桌后各陈放着五把椅子,供主席团就坐。主席台前沿的石拱上书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大幅标语,标语两侧挂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礼堂两边挂有六个很大的V字型旗座,旗座上插着党旗,并钉有一个标语牌,上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八个字,礼堂后墙上书写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正厅摆放着200条长凳。

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这样的布置算是相当不错了,但礼堂内主席台的位置光线很暗,也没有照明设备,对于缺少闪光灯的吴印咸来说是个不小的困难。他开动脑筋,采取相应措施,最终保证了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

拍摄参加七大的中共领导人时, 吴印咸独具匠心,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拍摄的照片既反映了人物的真实面貌,又突出了每个人物发言时的不同特点。

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使与会代表对中国的革命形势有了更深入了解,对革命的前景更加充满信心,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吴印咸一边聆听着毛泽东充满智慧的话语,一边还在不停地忙碌着,他既用摄影机又用照相机,多角度拍摄下了毛泽东富有表现力的手势、神情。

在拍摄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时,吴印咸从侧面取像,将刘少奇身旁的一束鲜花纳入照片中,使这幅简单的人像摄影具有了艺术的美感。几十年后,这张照片被印制成邮票,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

当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时,吴印咸将朱老总置于画面的左方,使主席台上的领袖群像巧妙地成为照片的背景,不但突出了人物,而且显示了拍摄的事件背景。当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时,吴印咸大胆地采用了仰拍的手法,画面上部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顶上一盏明亮的灯光进入了照片的左上角,使照片带上了浓厚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民的革命是在指路明灯— 中国共产党的照耀下前进的。

众多照片中,七大全景的那张照片最费心思,也是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醒目的标语和横幅,庄严隆重的大会场面,毛泽东主席站在主席台上讲话,党的领导整齐地端坐在台上,代表们在台下认真聆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