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赴重庆谈判(1)

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吴印咸


毛泽东是位极善用手势表达情感的领导人。吴印咸十分熟悉毛泽东的手势,也曾多次拍下过他打手势的照片。而最令吴印咸震撼的是毛泽东在1945年夏赴重庆谈判时在机舱口的那次挥手。

1945年8月28日下午,延安东安机场上,每个送行的人心里都惴惴不安,这次人们送行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而他要去的又恰恰是蒋介石的大本营—山城重庆。

事情要从抗日战争胜利时说起。

在国内,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的一部分人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普遍反对在战后再发生内战,要求实现国内和平,重建家园;而且蒋介石的精锐主力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在国际上,美、英、苏等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也都不赞成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共之争,对此,美国提出了一个“联合政府”的方案,并从1945年初就开始在国共两党之间进行斡旋,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多次来到延安,商谈停止内战的办法。

1945年3月4日,由国民党代表张群(后换成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组成的三人委员会,又叫“三人军事小组”,飞抵延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林伯渠等和各界群众6000人到机场欢迎马歇尔一行。中共中央顺应民心,表现出谋求国内和平、反对内战的诚意和决心。

在内外环境均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蒋介石玩起了两面手腕,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但蒋介石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他的如意算盘是想利用这一着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来,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蒋介石最初估计毛泽东是不敢冒险来重庆的);如果毛泽东来了,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这样,他最后仍可以消灭已变成赤手空拳的共产党。另一方面,可以用谈判来取得准备全面内战、特别是调兵遣将所必需的时间。

接到三封来电后,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紧急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8月28日下午3点左右,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人在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来到了机场,毛泽东的打扮与平时不同,穿着半新的灰蓝色中山服,头上还戴着一顶少见的灰色盔帽。在延安,人们大多戴着八角帽或解放帽,毛泽东的这顶盔式帽子是轻质软木精制而成的,具有隔热、透气、轻软等特点,是为这次远行特意戴上的。

吴印咸站在人群的最前面,不停地按下快门。这次他直接从中央相关部门接到拍摄任务,作为特别任命的摄影师前往拍摄,所以他能够站在最好的拍摄位置上,选取最好的拍摄角度。

送别的时刻到了,毛主席一步一步踏上登机的梯子,机场陷入了一片寂静,人们目送着毛主席,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毛主席平安、顺利,这时吴印咸已拍下了许多照片,但他仍举着照相机,希望能多拍一些毛主席的临别情景。只见毛泽东走到飞机的舱口,转过身来,挥动着手中的帽子,向人们告别、致意,原本沉静的人群沸腾了,人们欢呼着、雀跃着……就在这珍贵的一瞬间,吴印咸不失时机地按下了快门,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照片冲洗出来后,吴印咸凝视着照片上毛主席从容的目光,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1日上午9时许,毛泽东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坐飞机返回延安。

得知毛泽东回来了,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奔向延安机场。吴印咸也接到了中央的通知:到机场执行拍摄任务,他背起照相机飞快地向机场赶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