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编者按(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具体方法有哪些?首要的是广泛散发艾滋病预防知识方面的小册子。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政府有关部门为每家每户散发了防治手册。这使得农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了“非典”,了解了防治知识。现在,为了防止艾滋病在农村传播蔓延,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工作。

其次,可以在电视中通过小知识类的节目介绍艾滋病防治知识。在“非典”肆虐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每天都介绍“非典”防治小知识。近来,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新闻联播又陆续介绍了不少节约的小窍门。因此,我们也有理由期待艾滋病防治知识进入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再者,我们还可以采用许多机动灵活的方式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建筑工地上,可以每个月抽出半天的时间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学习;城市社区里,为每家每户发放一本小册子,让他们随时为到这里做工的农民工做一些讲解;火车上,尤其是春运时期开设的农民工专列上,可以多放几本与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关的书籍,让农民在外出时也有机会了解艾滋病预防知识。

宣传途径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做。也许农民在一次宣传中获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只是一星半点,但时间长了,接触的次数和途径多了,就足以在农民中形成一道遏制艾滋病蔓延势头的预防屏障。

(四)期待“红丝带万里飘”飘遍神州

“你们做的不仅仅是调查,而且也是一次很好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类似的宣传如果更多一些就好了。”调查时,一位路过的老教授这样说。老教授的话让我想起了看过的艾滋病宣传演出“红丝带万里飘”。

初次接触“红丝带万里飘”文艺演出是在2004年年底。由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卫生部委托河北省大厂评剧歌舞团创作的大型预防艾滋病综艺节目。演出采用了小品、歌舞、曲艺、评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目的是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至今,许多节目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五分钟的短剧,展示了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深深的自责和无言的后悔;一段婀娜的舞蹈,传达了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理解和宽容;一段快板书,告诉观众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到底有哪些;一个小品,告诉恋爱中的男女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让农民充分了解艾滋病已显得更加迫切。农民工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农民受艾滋病的威胁越来越大。怎么办?加大宣传力度,让“红丝带”在神州大地飘扬,让歌声在神州大地传唱。

(五)仅把预防知识告诉农民工还不够

我们在每次问卷调查访问结束时都会向受访农民工赠送一些有关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读物,并告诉他们看完后可以给身边的人看,让更多农民工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可以设想,如果措施得力,用不了多久,农民工对艾滋病的认识就会提高一个档次。高兴之余,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仅仅把艾滋病防治知识告诉农民工够不够?我想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有9亿农民,近年来部分农民到全国各地工作,成为流动人口,有些农民工由于对艾滋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感染了艾滋病后传染给其他人,在家的农民受艾滋病的潜在威胁就越来越大。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必要的宣传,艾滋病就极有可能在农村传播蔓延开来。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全体农民对艾滋病的警惕。预防艾滋病宣传不能只针对城市中的农民工,必须面向全社会,将农民工作为预防艾滋病的重要对象,组织力量深入到农村加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使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深入民心。

(六)农民解放思想应与提高知识水平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农民群众的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均衡,广大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由此带来了无数问题和潜在的危险。

艾滋病在农村地区的迅速蔓延就是一个明证。不少农民认为,艾滋病是城里人得的病,与农民不相干。从我们的调查当中也可以看出,农民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很低,不少人认为“艾滋病就是性病”,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未想过自己会得艾滋病”。这反映出大部分农民群众对艾滋病还相当陌生,艾滋病相关知识非常贫乏。

正如那位一听“艾滋病”转身就跑的小伙子,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还对艾滋病感染者持有歧视和恐惧心理,盲目地将艾滋病与道德品质相联系。

解放农民思想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需要人们更多地去思考和关注。

第四章透视农民看病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