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讨篇:集中招标咋“降伏”不了虚高的药价?(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这位院长告诉记者,对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规范整改,也是遏制药价虚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有13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无证挂靠的不计其数。药品流通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对药品流通企业整顿的同时,对医药生产企业的整顿也势在必行。我国医药企业重复建设严重,而且缺乏自主创新,仿制药占90%以上。一个诺氟沙星有120多家企业生产,一个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这种情况下,行业的恶性竞争在所难免,竞争的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缩水。

相关链接

应对降价,看我“七十二变”

药品降价,最终的板子打在了生产企业的身上。药企会心甘情愿地承担降价的损失吗?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了药企应对政府降价的“高招”。

招数之一:转移市场

一旦某种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临床就很难再见到这种药品。取而代之的是其他高价药品,利润空间少的药品只好转移市场,上山下乡,主攻贫困落后地区。

招数之二:减产停产

某省一家药厂生产的左氧氟沙星价格降低后,在几家大医院的销售额迅速下降,从以前的200万元降至几乎为零。原因当然是商家不愿意卖。既然医院不进,药店不要,企业还能继续生产吗?减产、停产成为必然选择。

招数之三:更换包装

一种常用的消炎药在国家限价之列,按规定每瓶50粒售价7元,但厂家更换一下包装,变更一下名称,改为精致的盒装,每盒20粒,售价一下子便提到了38元。

招数之四:申报新药

国家对新药的保护政策也给一些企业钻了空子。一些不愿轻易放弃抗生素市场的企业,纷纷打起了开发不在常见降价范围之内抗生素产品的主意,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成本仅为06元,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后,价格狂升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招数之五:削减研发

面对降价,药企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就是裁员和减少研发投入。河北某抗生素企业,在药价降低后将原来预算每年1000万元的研发费用减半。

各方评说

河南武陟县卫生局局长任国胜:药价虚高,表面上看是政府价格监管制度和手段不完善的结果,但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以及药品市场发展滞后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医药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间开展竞争;在生产流通领域通过整合资源,逐步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在医疗保险领域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

江西省上栗县农民刘培龙:从我家到镇卫生院,步行不过5分钟的距离,我还是尽量选择在诊所看病,因为在药店买药要比医院便宜得多。我岁数大了,生怕自己得了病会给孩子造成负担。我听电视上说有些地方农民看病能报销,我们这里要是能有这个政策就好了,我一定参加。

读者反馈

透视农民看病难系列报道在江苏反响热烈

本报自去年11月份相继推出了“透视农民看病难”系列报道,该报道中关于江苏农民看病难的内容有3篇,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记者日前对灌南县的几个乡镇进行了回访。

江苏省灌南县李集镇新杨村农民王增山:说实话,上个月,你们报社的两位记者来我们这里采访时,我们持怀疑态度:是否能讲真话呢?心中没底。现在有极少数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顾农民的感受。我儿子得了尿毒症以后,本来家就穷。当时都不想给他治了,可是一想到他还年轻,就是再难也要给他治疗。没过多久我看到了你们报纸上《得了大病真是看不起》一文后,上面很详细地反映我的家庭情况。我很是感动,你们替我们农民说了真话。

江苏省灌南县李集镇新杨村农民杨建国:贵报刊登的《得了大病真是看不起》报纸到我们村里后,王增山奔走相告:“登出来了,登出来了。”我问:“什么登出来了?”他讲:“我们家儿子生病,记者采访以后把我家情况写进报纸了。”我看到一个醒目的标题——《得了大病真是看不起》,说的正是他家的事情。没想到你们真替我们这些弱势群体说话。

江苏省金湖县李成:“小病拖,大病挨,不行才往医院抬。”这是我们农村的顺口溜。为什么这么讲呢?也是因为我们这里的农民穷呀!我们这里有一户人家兄妹3人,家里就靠那几亩薄田,经济来源很少,家里人有些头疼感冒什么的都舍不得到药店买药吃。我们就不明白现在的药价为什么会这么高呢?有一天,我看了你们报道的一篇《要干这一行就得把良心丢掉》的报道后,恍然大悟,原来里面有那么多环节有猫腻,把那些所谓的好处费都让我们承担。多亏你们这些讲真话的记者,让我们了解了这么些鲜为人知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