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原首富村”与时代同步(1)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刘庄,一座座居民楼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一群群穿着时髦的人奔向工厂,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里只是一个村庄。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的刘庄村——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50年来始终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在通向文明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城市化。

刘庄名片

人口:355户,1641口人

耕地:1050亩

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第一产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和科学种田

第二、第三产业:畜牧养殖、加工、医药、造纸、机械、淀粉、车队、商业及宾馆等9个产业

新蓝图:投资3亿元,将华星药厂建成全国最大的青霉素原料生产基地;投资12亿元建设大型电厂;力争3~5年内使刘庄经济总量超过30亿元

铁锄刘庄造豆腐刘庄产

解放前的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蛤蟆窝”“长工村”,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是土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

如今82岁的毛玉亭老人回想起当年的刘庄,感慨万千。他对记者提到1952年秋季的洪涝灾害,由于连降大雨,刘庄收割的小麦全都发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积水浸泡而死。眼看颗粒无收,村民们都准备外出逃荒。

一天,村里的木匠黄玉广和杜学礼二人,背着包袱来向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辞行,他俩说,天下饿不死手艺人,靠我俩双手,兴许能挣点钱,养活两家人。听了这话,史来贺沉思了一会儿,说:“凭你们的手艺肯定能养起两家人。如果把村里木、铁、泥、瓦等工匠都组织起来,不是也能挣钱养活全村人吗?我看你俩别走了,和村里的匠人一起做手艺,把村里的副业搞起来吧?”第二天,史来贺就把村里的木匠、铁匠召集到一起,成立了刘庄铁木小组。从此,周围村庄的锄、镰、靶、锨、犁,都打上了“刘庄制造”的字样。

刘庄村原党支部副书记、62岁的张秀贞老人回忆说,当时男的靠手艺挣钱,她便带领几名妇女找到史来贺,表示要把远近闻名的“刘庄豆腐”继续做下去,搞个刘庄豆腐生产组,史来贺爽快地同意了。很快全村就开了6个豆腐坊,周围村庄的豆腐几乎被刘庄“垄断经营”了。

小村庄搞起了生物工程

刘庄人告别了逃荒的历史,但刘庄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不能光靠土里刨食,正如当地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要想肚子饱,粮食堆满仓;要想日子富,工商林牧副。

在史来贺纪念馆,现任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告诉记者,刘庄不靠山,不靠水,也没有地下资源,交通也不便利。听说城里人爱喝牛奶,村里花90元钱买了3头小奶牛,这就是刘庄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如今,刘庄已有奶牛300余头,村民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

说起刘庄的工业起步多少还有点传奇色彩。1974年,村里的拖拉机喇叭坏了,想换新的却无法买到,两名司机试着把坏喇叭拆下来修理,居然修好了。这下可乐坏了史来贺,咱能修喇叭,为啥不能造喇叭呢?无数次试验后,刘庄的小喇叭开始投入生产,并很快响遍大江南北。借着这股东风,刘庄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随后又成立了农业、畜牧业、工副业、运输业等4个专业队,真正走上了一条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方考察,刘庄最终决定生产我国短缺的、属高科技生物发酵产品的药品原料——肌苷,并为之创办了华星药厂。如今,华星药业已进入全国医药销售排行前100名,年产值占到了刘庄年总产值的80%以上,旗下已拥有10个分厂,能生产肌苷、红霉素、青霉素等几十种成品药和原料药的外向型企业,青霉素第五期工程也即将竣工投产。

2005年年底,刘庄已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昔日的“盐碱洼”“蛤蟆窝”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

提早享受城市生活

如今,刘庄的村民都在村办企业工作,过着拿工资、奖金,享受一系列福利待遇连城里人都会羡慕的生活。在刘庄,男满65岁,女满55岁就能退休回家,除本村各项福利外,每人每月再发200元退休金,儿童、学生每月发20元补助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