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韶山人与时俱进建设新农村(2)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谈到新农村建设的话题时,毛雨时表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好、非常及时,但新农村建设确实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

为此,韶山村针对自身的特点,为了留住自然净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村对一些影响美化、污染景区的项目坚决说“不”。但对于能促进景区美化、合乎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他们的投入却也是大手笔的。10年前,该村与湖北两家企业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毛泽东纪念园,不仅增添了新的景观,而且每年还有500多万元的门票收入。

谈及韶山的未来,当了24年村干部的毛雨时对记者坦言:“建设好毛主席故乡,是家乡人民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家乡人民的光荣。”他拿出村里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的总体规划,用了9个字向记者描绘未来的韶山,那就是“村庄美、农民富、风尚好”。

采访札记

伟人故里谱写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当年,毛泽东从这片土地走出去,选择了一条带领全国被压迫人民翻身做主的革命之路,韶山人也随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如今,在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号召时,韶山人民同样义无反顾,坚持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毛泽东在他的《论持久战》中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记者同样相信,在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其伟力之最深厚根源仍存在于民众之中。

韶山人没有一味地躺在荣耀的功名簿上固步自封、“吃老本”,而是把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和热爱之情化作不断进取之心,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鼓舞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今天的韶山人早已走出单一的农耕圈,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浪潮,开办企业、搞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规模养殖,特别是在红色旅游方面,更是搞得红红火火。仅此一项,韶山每年接待游客就达数百万人次。现在,韶山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800元,率先成为全国小康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们扎根这片热土,以情感、以智慧,从付出到建设,一步步脚踏实地行进,一步步夯实基础。韶山村数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是韶山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明证,也是全省、全国人民共建支持的结果。

韶峰巍巍,韶水流长。韶山,就像一个窗口,在折射中国农村发展建设历程的同时,也在描绘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宏伟蓝图。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韶山建制变迁

1949年10月至1968年:韶山成为湘潭县属区,区管委会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期间,韶山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工业和旅游业等尚处于初创阶段。

1968年至1980年:韶山成为湖南省政府直接管辖的地级行政区,简称韶山区。1968年12月,根据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将原属湘乡县的白田公社祝赞大队划入大坪公社(毛泽东外祖家乡),并使其与原湘潭县的韶山区合并,组成韶山特别行政区,直属湖南省政府领导。

1981年至1984年:省辖韶山区被撤销,韶山仍为湘潭县属区。韶山的宣传接待任务由湖南省韶山管理局负责。从这时起,韶山区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农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

1985年至1990年:1985年韶山又从湘潭县独立出来,成为湘潭市属县级区。为了搞好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服务,1986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韶山,将其明确定位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风景旅游区,同时还决定把滴水洞也对中外游客开放。

199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湘潭市韶山区撤销,设立韶山市(县级),辖地不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