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采访札记(1)

调查三农 作者:许宝健


(一)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在沈阳,经常可以看见一起来打工的夫妻。他们每天辛勤劳作,付出了太多,然而,在他们的背后,还有那些付出成长代价的孩子们。

这次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让我了解很多不知道的事实,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那些父母都出去打工的孩子一方面学会了独立,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更有4533%的孩子经常帮助家人做家务;但另一方面,这些孩子也经受着与他们年龄不符的艰辛。

家长不在孩子身边,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不方便,还有思想上的影响和变化。由于孩子与父母见面交流的机会较少,许多孩子性格内向,甚至有了自闭的倾向。虽然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仍然倾向于向父母倾诉,遇到困难时首先给父母打电话。但是大多数孩子认为父母出去打工对自己是不利的。

农民工越来越多,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为了基本的生计,还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进城打工都是不少农民的选择。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让留守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在笔者看来,主要就是以下几个方面:从政府角度看,应该从教育的角度加大投入,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打工的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沟通,对孩子多一些关怀,这关怀应该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也同样重要;孩子自己,也应该多与父母沟通,倾诉自己学习、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二)我是留守儿童

“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这首歌不知在小明明心中反复唱了几百遍,几千遍。一声轻轻的呼唤——爸爸妈妈,一个小小的心愿——我想和你们在一起。让你不得不抬起头,去关注山那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的无数双眼睛,他们将爱凝结成了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小芳芳拥有着一个漂亮的小纸盒,那是她用一个药盒糊成的,在我们眼里它可能很简陋,可它却是小芳芳最宝贝的东西,因为那上面贴有她和已经一年多没见面的爸爸妈妈的照片,盒子里装的也是妈妈给小芳芳的信和小芳芳画的爸爸妈妈。左边是妈妈,右边是爸爸,扎着小辫子的芳芳和爸爸妈妈牵着手,开心地笑着。这样简单的画面,在小芳芳心里却是一个梦,一个憧憬。“爸爸、妈妈,请你们回来看看芳芳吧,芳芳很想你们,芳芳很听话。”夕阳下,一个8岁的小女孩不知站在门口哽咽着说过多少遍。

今天,小萍萍很高兴,因为外出打工的妈妈来学校接她了。仅仅是那么一瞬间的拥抱,却饱含着母女间无限的相思。

善待你们身边的农民工吧,多给他们些帮助,让远方的孩子对父母少些牵挂,多些灿烂的笑容;关爱那些孩子们吧,多给他们些关爱,让远方的父母少些眼泪,多些舒心的微笑。

(三)留守子女也担心着他们的父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已成为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民的外出打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深刻的。外出打工改变了“父母教育为仅次于学校教育的第二教育”的传统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疏远”“子女觉得缺少爱”“他人照顾或自己生活带来的教育缺陷”等等。这些问题,专家学者都曾作过深入的研究,笔者想说的,是一个以前没有想到过的问题——留守子女对父母的担心。

“打工的地方没有自己的房子,环境又不熟悉,也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要是有个事,连个能帮忙的亲戚都没有。”刚上初二的高峰在闲聊时说。高峰的父亲已经在沈阳打工4年了,母亲也已经去了两年。虽然沈阳离绥中仅需坐四五个小时的火车,高峰的父母也只是每年回来两次。高峰说:“有时候,电视里要是说沈阳出了点什么事,我就害怕,就赶紧给他们打电话,我奶奶还总说我犯神经呢。”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525份调查问卷中问及“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时选择“不担心”的仅占2210%。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