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坝锁江(4)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中共郧阳 十堰简史》记载:

在支援丹江口水库建设中,西六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水库所在地的均县,从工程开工到汉江主河道截流,共无偿提供商品粮50000万斤,木材50万立方米。郧县从开工到1959年9月一年时间里,共调运木材980万立方米,黄荆条266150斤,抬杠136737根,青毛竹220210斤,龙须草128万斤,苞茅10万斤,绳子279000斤,木炭32700斤,粮食3026万斤,食用油9万斤,棉花1800斤。

数字说明不了问题,要想认识和了解这些数字的真实内涵,一定要走到这些数字的背后,看一看提供这些粮食、物资的人。郧阳地区的西六县地处秦巴深山,这里穷乡僻壤,生产力低下,除了汉江边有限的河套地外,绝大部分生活在大山里的百姓,耕种的都是瘠薄的山地,这些土地的年收成还不及河套地的一半,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离温饱尚还有很远的距离。很多深山区的百姓,家里徒有四壁,一家人只有一两套破旧的衣服,谁出门谁穿,一家人只有一床被子,一到冬天,全家人挤在一起,靠身体的温度和火塘里不息的灶火过冬。他们的孩子一年四季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一餐饱饭。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土豆、红薯,其中60%以上是玉米和土豆。山区温度低,日照时间有限,玉米成熟期晚,到了晚秋,玉米还含浆,天气就一天一天凉下来,此时的玉米还没熟就要收下来。没熟的玉米无法保存,只有将这些含浆的玉米打碎磨成玉米浆存放到缸里,一家人就靠这些玉米浆和存放在地窖里的土豆、红薯掺和吃到第二年。自秋至冬,缸里的玉米浆很快发酵变酸,刚开始还能忍受,到第二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玉米浆已是酸得无法进口,这样的食物对胃损伤很大。但再酸,百姓们也要吃到第二年麦收。丹江口工地十几万民工的粮食就是从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百姓手里筹集到的,对这些已经一贫如洗的百姓来说,面对征购任务,除了再进一步节衣缩食外还有什么办法呢?陈毅曾经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20万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丹江口水库十几万民工的粮食,是库区沿县几百万百姓扎着脖子省出来的。

到了1960年,“大跃进”的恶果显现,全国性的粮食紧张,各县能搜集到的粮食也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苞谷糁和红薯干都难以保证,蚕豆、豌豆等杂粮也成了主食,油、肉、蛋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十几万民工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体力活,吃不饱肚子怎么办?各民兵师抽出专人,找到一些空地,开荒种上红薯、萝卜、大白菜,靠“瓜菜带”来缓解肚子里的饥饿感。当时工地流传着一句笑话:“生活好,生活好,天天鸡蛋炒干饭,腰花、肉片、清汤饱。”“鸡蛋炒干饭”是指饭里一半大米一半玉米,“腰花”是指水煮蚕豆,“肉片”是指红薯干。这也是以苦为乐的自嘲。

除了吃外,民工们住的环境也简陋到了极点。他们住的房子全是自己动手搭建的油毡棚和茅草棚,这种房子四周一圈薄薄的芦席,房顶上用茅草一铺,芦席墙上没有窗户,两头搭的草帘就是门。油毡棚里是没有床的,民工们自己带来的稻草往地上一铺就是床,家境好的上面铺一床单子,家境差的一床被子一裹,连垫带盖全有了,几十个人一溜大通铺。这种房子冬天不保暖,夏天不隔热,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住了,屋里还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铺在地下的稻草刚开始还柔软有弹性,没多久睡在上面就和睡在地上没两样。每到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大伙冷得挤成一团,常常是早上醒来,头发上冻成冰疙瘩。在这种工区帐篷里,还有照明、用水、上厕所等说不清的困难与不方便。妇女的困难就更大了。

除了生活上的困难外,民工们住的工棚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油毡茅草棚本来就易燃,几十上百座一盖一大片,几百上千人住在一起。工地上又没有电,除了指挥部有一台30瓦的柴油发电机外,民工们晚上照明全靠蜡烛和煤油灯,在油毡茅草棚里用明火照明极不安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