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故土难离(1)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一 不“妥善”的移民计划

汉江、丹江分别从巴山秦岭奔涌而出,顺着山势左冲右突,它们携带的大量泥沙,造就了江两岸富饶的冲积平原,这就是水源地百姓所说“一脚能踹出油来”的油砂地。这种土地腐殖质丰富,团粒结构匀称,土壤透气性好,不易板结,再加上优良的小流域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种地上的小麦、玉米、油菜不用深耕施肥,收成也是山岗坡地的两倍多,水源地百姓称种这种地为“一季捞全年”,意思是只要一季有收成便可以保证全年有粮食吃。郧阳山区几个县地瘠民贫,但沿江两岸的那一小块宝贵的河套地却是水源地百姓唯一的也是赖以为生的主要粮仓。

每年麦收季节,汉江、丹江两岸的河套地里,黄灿灿的小麦如同一条望不到头的金色河流,株株麦穗粗壮肥硕,随便摘一株麦穗在手里一搓,就是一把颗粒饱满大小如同绿豆的麦子,扔到嘴里,两株麦穗就能吃饱肚子。这个时候的农民,人人脸上一朵花,所有的快乐都写在脸上。什么是快乐?丰收就是快乐,什么是幸福?丰收就是幸福,丰收意味着全年的生活有了保障。你看这个时候的农民,尽管平日里风里雨里,晒着淋着,一个个黑红黑红的,临到收割的时候,他们反倒讲究起来了。平时吃饭都是红薯苞谷碜,到了麦收时节,将去年冬月里酿造的老黄酒拿出来,盖子一揭,满屋浓香,将清亮的黄酒煮到苞谷碜里,吃起来香气扑鼻,既解乏还舒筋活血,干起活来浑身是劲。吃完饭,到地里一气干到太阳当顶。回到地头,家里人早用几片席子在田头支起个凉棚,凉棚下摆上一把靠椅,泡上一壶浓茶,在地里忙碌半天后,浑身大汗淋淋过来往靠椅上一躺,扎扎实实地点上一锅烟,深深地吸上一大口,捧起粗瓷茶壶,一仰脖子,咕咚咕咚一口喝掉半壶,美滋滋地长长地喘上一口气,然后半眯上眼,瞅着地里随风摆动的麦子,浑身那个舒坦就没法形容,为了今天的收成,平日里的辛苦,忙累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好土地给农民带来的幸福。

但所有的这些,已经变成了水源地周边群众幸福的回忆。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分几次蓄水,最后达到162米高程。水源地周边县市最肥沃的土地全部沉到了水底。

丹江口水库的建成给下游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平安,但为丹江口水库建设流血流汗,用自己的双肩和双手将大坝一寸一寸垒起来的库区沿岸人民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生活从此会发生如此难以想象的变化。

由于大坝的阻挡,奔流的汉江水被迫停住了匆匆脚步,水位开始慢慢地抬高,逐步越出河道,侵蚀着两岸的村庄、农田、城镇、山林

张老汉的家在淅川县李官桥镇,他的家世世代代生活在丹江边,他爷爷和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一直都在这里生活,他的爷爷们的坟,都在村子后面的高岗上。他从小就在奔流的江水里游泳,长大后又在江边的土地上劳作,他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甚至包括这里的气味。江边河川地气味清新,江岸上的岗地里泥土味浓一些。麦子扬花时满世界都是香的,村子里则是“五味俱全”了。生活早已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刻在他的脑子里,即使是蒙上眼睛,也能带着你走过这里的沟沟岔岔。

李官桥又被称为顺阳川,和板桥川、淅川一起称为“三川”,是河南省淅川县最富饶的地方。李官桥位于丹江东岸,是一块长达30多平方公里的冲积小平原。千百年来,江水的冲刷和浸润给这里带来大量的腐殖质和泥沙,使得这里的土壤肥沃,团粒结构极为合理,透气性和含水量恰到好处,黑油油的土壤从不用施肥,种什么长什么,岗地上一亩小麦收300~500斤,这河川地一亩就要收800~1000斤。李官桥一块地方的粮食产量就要占到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一半,被称为“桥半县”,是淅川县的“粮食窝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