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故土难离(4)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财务:要本着少花钱办实事的精神和开支标准来安排,移民经费不能超标准和增加指标。第一,在保证群众安全的前提下,要尽量少迁,非迁不可,也要就近不就远,这样移民的数字和费用就可以压缩一部分。第二,移民搬迁开支,只包括拆、盖时所花费的劳力和较远的运输等项费用的开支,不是全换新装。第三,拨付搬迁费的精神,只为了解决群众在搬迁中所花费的必须费用,不是按原规格按数量的如数赔偿。 若要增加指标,不是丹江工程上可以作主的,还得请示中央水电部。

四、移民搬迁中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

1.各县要根据丹江工程的进度和水情变化情况,对移民工作作出全面规划。做规划时,要将眼前和长远,群众的安全和生产生活综合考虑,要本着“尽量设法开发国家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精神进行规划和安排。为此建议:

各县成立移民搬迁机构,以便于领导和检查工作。

移民的同时,将移民、输电建设、卫生清理、文物搬迁、水产渔业等工作做好。对各项工作要分别划出经费,保证必要的开支。规划工作要具体,要交给群众讨论,向群众交底。各县要重视水产,要将水产机构成立起来。

2.要教育发动群众,防止单纯命令。对要搬迁的群众,各级领导机关要帮助他们进行具体规划。搬迁要以公社或生产队为单位统一安排,不要一家一户地进行。

3.注意农业生产和水产的互相结合 慢慢地把一部分农民过渡为渔民。

4.加强对水情的掌握。目前无论工地或各县只能做短时间的一两天的预报, 要求工地和各县互相配合,互通水情。

这个报告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对移民工作的认识和现状。

移民搬迁是社会性的问题。成千上万的人异地搬迁,关系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异地与原住地的生产生活习惯、语言风俗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不同的族群要融入新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会产生强烈的碰撞,由此带来严重的社会矛盾,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在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前,就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才能有备而无患。周恩来在决定丹江口工程动工前再三强调的“要妥善做好移民工作”,就是考虑到这些社会属性的问题。但从上述报告看,他的指示精神显然没能体现。

放开社会问题的高度不谈,就现实而言,移民搬迁前起码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走?到哪里去?那里的环境与自己这里相比有什么异同?自己去了住哪里?吃什么?即解决走得明白的问题,只有走得明白,才谈得上走得安心、走得舒心。但报告中,整个移民搬迁工作都是交给各县自行安排,移民搬迁到哪里,搬迁地的安置准备情况,只字未提。如此多的移民数量,如此大的搬迁工程,以区区几个贫穷落后、自给尚成问题的山区县来自行解决移民问题,其结果如何便是可以预见的了。尤为重要的是,事关库区人民生死安全的水情预报竟然只能做到一两天,还需各县与工地互通水情,联系到后来多次发生的“水撵人”,造成库区群众遭受惨重损失,个中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这个报告被以湖北省汉江丹江口工程总指挥部以〔59〕丹后发字第364号文件发给淅川、邓县、均县、郧县、郧西县,要求各县按照报告精神安排移民工作。

据《中共郧阳 十堰简史》:

移民工作基本上与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开始于“大跃进”年代,“文革”期间为高峰期,按一切从快、从简、从低的标准,人均补偿费148元,进行仓促搬迁,以水赶人。

一户移民搬迁,从最起码的角度讲,要考虑几项最基本因素,首先是住,即移民的房子。这是一家老小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当时农村农民的房屋主要是土坯墙木架梁,条件差的房顶盖草,条件稍好的是砖墙木架梁,房顶盖瓦。这种房屋一进三间,中间厅堂,两边厢房,面积约一百到一百二十平米左右。厅堂后面搭建一个厨房,有的门口一个水塘,有的一口水井。其次是土地,这是农民赖以为生的根本,只有有了土地,才有饭吃。第三是生活必需用具,公社化后,这是农民唯一拥有的私人财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