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守望历史(9)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王子午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之一。

二号墓出土的编钟研究也取得重大成果。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构成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由北向南,从西周到春秋,编钟走出一条完美的渐变轨迹,发展成为性能最完备的乐钟。二号墓出土的26件编钟,其数量之多、音域之宽、铸工之精、钟体之大成为迄今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完美的一套编钟。通过对原件的实际测音,这套编钟从G调到C调,跨越四个半八度,其律制与十二平均律相近,具有完美的音列和音质。值得称道的是,下寺二号墓编钟的铸造年代要早于随州曾侯乙编钟一百多年。

笔者在淅川文物馆内仔细地参观了这些文物的照片和复制品(真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博物馆收藏),聆听了由这套编钟演奏的上古音乐,两千多年前的金石之音穿透时光隧道在21世纪回响,金声玉振,煌煌穆穆,庄重典雅,春秋时代的庙堂音乐让人思绪飘飘,浮想联翩。

让考古专家关注的是,子庚死于公元前552年,此时楚国都城迁至郢都即今日之荆州纪南城已达七八十年,子庚死后为何要千里迢迢葬于丹阳呢?专家给出的解释有二:一为归葬。楚人极富浪漫色彩,限于当时的科学文明的水平,他们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加上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勾画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他们认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死亡,但魂魄还存在。人死了后,魂魄要回到自己的故乡,不能回到故乡的魂魄为游魂。丹阳是楚国兴起之地,楚国的先人在此奋斗立国,作为楚王子嗣,魂魄回到故地守望先人乃是遵守礼制。二为分封。丹阳为秦楚交界之重地,子庚被分封在此镇守边关,去世后葬于此。

淅川下寺二号和三号墓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引起了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古专家对丹江流域的楚墓群的全面调查,这里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等诸多墓群,总数达2000多座。众多的楚墓中,既有规模宏大、随葬品极其丰富的大型贵族墓,也有规模略小的中型墓,还有陪葬品较少的小型墓,如此大的发现和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鉴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以及南水北调工作,下寺墓群的抢救性发掘工作陆续展开。

1979年3月4日开始对淅川下寺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共清理大中型楚墓5座,小型墓葬15座,车马坑5座,小型汉墓8座,出土文物达1000余件。

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淅川县博物馆组成考古发掘队,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青铜礼器、兵器、乐器等器物数百件。徐家岭楚墓群也清理发掘出大型楚墓10座,车马坑1座,出土器物达数百件。

1990~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淅川丹江流域楚墓群的考古成果再次以实物说明,丹淅流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河南省博物院为淅川丹江楚墓群出土的楚国青铜器专设了一个楚国青铜器艺术馆,云纹铜禁、王子午鼎等稀世文物精品均在其中。1998年,这些出土的青铜器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大奖,2000年该墓群的发掘又被列为“20世纪河南十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除了地下丰富的文物外,淅川地面也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香严寺。香严寺原名香岩长寿寺,始建于唐朝,地处淅川县城南40公里的仓房镇境内。香岩长寿寺原为唐朝佛教著名国师慧忠宣扬佛法的道场,名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