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工程(1)

水源地 作者:林建华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2003〕12号文件《关于严格控制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坝区和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

国务院通知的发出,意味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启动。

从1958年丹江口一期工程动工至今,50年过去了,50年里,共和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但国家缺水的状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因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加速而日益紧缺,黄河以北的城市和乡村都在盯着丹江口水库里近200亿立方甘甜纯净的水。现在,这项工程终于启动了。

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规划论证鸟瞰

1959年2月,中科院及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的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7月,长江委制定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南水北调”方案正式列入规划要点报告。针对多个引水方案和初步线路,报告认为,中线经丹江口水库或当阳谷城自流引水方案,下游经巢湖或南北运河提水方案,比较现实。

1960年,长江委和黄委会联合查勘引汉总干渠方城至黄河段,基本上选定了中线走向。

1963年8月,长江委根据水电部要求,经过勘测,选择河南淅川县境内的陶岔为引水渠首枢纽,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方案的起始点。

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蓄水。亚洲最大的人工湖呈现雏形。

1974年4月,位于河南淅川陶岔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总干渠渠首工程建成,最大引水量可达1000亿立方米。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就南水北调问题专门写信给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建议广泛征求意见,把南水北调工作做得更好,水电部据此发出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

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

1980年3月,水利部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规划要点补充报告》。确定中线工程的走向和里程,具体为从陶岔至方城,从方城至黄河,从黄河至北京,全长1265公里,年平均可调水量109亿立方米,远景调水237亿立方米。

1981年4月,水利部下达《南水北调中线规划和科研工作计划》,指定长江委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的负责单位。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列为国家“六五”计划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

1984年6月22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工作协调会。

1985年,长江委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规划报告(初稿)》。

1986年4月14日,国务院在石家庄召开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成果讨论会,讨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规划报告(初稿)》,长江委、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科院、地矿部、交通部及沿线四省共80名代表出席。

1987年6月,《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出炉。要点为:丹江口水库初期供水100亿立方米,后期供水230亿立方米。9月3日,水电部在京召开《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审查会第一阶段会议。

1988年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批示:同意国家计委的报告,南水北调必须以解决京、津、华北用水为主要目标,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

1990年8月,湖北、河南两省同意丹江口水库按后期规划完建,以扩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两省提出,“丹江口水库加高一次到位;调水150亿立方米;不考虑航运;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等意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