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10)

与未来同行 作者:李开复


无论是驱逐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最自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果别人拒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好友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乐才能更迅速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附:李开复的茫然瞬间

(本文是《中国青年》杂志记者李纯采写的一篇与《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相关的小故事,李纯也是直接促使我写这封信的两个人之一。)

采访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之前,对他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天资聪颖,初中学完高中课程,高中即可攻读大学课程,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地考入了卡内基梅隆——美国最棒的大学之一,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

求学期间,他叫上另一个年轻人,尝试用统计学方法来从事“语音识别”的研究,这一全新的研究方法使得语音系统的识别率达到96%,时至今日,它依然是全世界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

……读他的精彩华章,不由得好生郁闷,造物主真是偏心眼,造出这般聪慧绝顶的天才,映照出我侪的人生,何其平庸苍白。

天才果然是天生的吗?

且慢,有一个值得书写的细节。采访时,震惊中国的马加爵案爆发未久,记者问道:“你知道马加爵吗?你一直强调‘情商与智商’,如何看待马加爵事件?”

我以为李开复会像国内的一些专家一样,雄辩滔滔,引经据典,他的反应让人意外,那是一副茫然的表情:“马加爵是谁?我不知道啊。”记者讲清此案的来龙去脉之后,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件事很特别吗?美国每天都有关于暴力事件的报道,每次我来中国,也会听到类似的事件,前几年不是还有大学生泼熊吗?”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李开复答得坦诚。

故事还没完呢,一个月后,再次登陆李开复的中国学生网站,记者惊奇地发现,他写下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情真意长,鞭辟入里,写下了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思考,并告诉年轻人,“成功”不是拥有名声财富,更重要的是“做独一无二的、快乐的自己”。

一个月前,李开复对“马加爵”还一无所知啊,谁也不知道他认了真,留了心,闷声不响地“做起了功课”。他完全可以视作过眼云烟,每天包围他的技术的、商业的……都是一流而棘手的问题。从最初的“茫然”到“思考”到“奋笔疾书”,“认真”已经成了李开复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