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言 开放的时代(4)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从“男女老少有别”到“人人平等”:如今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越来越被社会忽略。一方面,这种开放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特点,女总理、女市长、女老板、女总裁不再新鲜;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化中有“中性化”的趋势出现,审美的中性化、服装的中性风……乃至对同性恋的宽容,这都是开放式人生现象之一。此外,社会也越来越多地用心理年龄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商业江湖里更是没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对于创业者来说,既没有退休这个概念,也根本没有三十才“立”或者必须离开学校才可以创业的规矩。

——从单一文化价值观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呈现出尊重人性和人权、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共同趋势,而在生活、观念和习俗上也逐渐多元,并走向了共存,如各种洋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在语言学习上的体现更加明显,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目前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或非专业),为迎接北京奥运,连出租车司机、街道老大妈都在热学英语。同样,外国人也学习中国文化,如《论语》是日本高中语文的必修课之一,美国有2500所中学在教授中文,中国的春节在世界各地被庆祝。

整个中国的人生开放现象,已经如此醒目和广大。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企业家,从生活饮食到就业求职再到自主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置身于“开放”大潮之外。

对于个人来说,在这样的开放时代,要想获得个人的成功,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与时代俱进、与世界同步、与他人和谐,甚至只是不想孤立于世界之外,都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人生。

开放人生就是开放视野、开放舞台、开放信息、开放机会、开放成功!开放的人生与封闭的人生,两个视界,两重天地。开放的人生,如流动的清泉,唯有源头活水来;封闭的人生,如死水一潭,终究会变质枯干。只有开放你自己,解放你自己,才能自主你自己。开放是人生的大熔炉,开放你的人生,世界一定从此不同!

我个人对人生开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理解。

我的开放式人生

17岁那年,一个铺盖卷、一个军用水壶、一些简单衣物,我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瓦房、进城要先走30里路再搭车的山村公社插队,住在猪圈旁边一间堆放农具的茅草房里,每逢雨天屋漏不止,主食是掺了盐的稀饭,做伴的室友有老鼠、蜘蛛、蟑螂。当时,我在第一篇插队日记中写道:“去了,去了,终于去了/十七岁的我终于来到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人生的道路就从这里开始了。”

18岁那年,我省吃俭用主动订阅了《参考消息》等报刊,经常回城借书。在繁忙的农村劳动过后,我就在茅草屋顶挖洞装玻璃“借光”看书,晚上则抱着收音机了解中国和世界。当时,我还曾自赋一诗《茅屋》:“茅屋四壁荡空空,又冷又湿又透风,吾身虽居寒室里,环球风云装胸中。”

19岁那年,改革开放终于到来了,全国恢复高考。我在考试前20天从理科转到文科,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报了英语而非德语专业。体检那一天,我先赶了30里路到镇上等通知,接着骑自行车赶60里路到县医院体检,我喝了不少凉开水和醋,因为据说这样可以防紧张而导致血压过高。我不怕折腾,因为我知道必须抓住自己的人生命运。最终,我通过了这场有史以来录取率最低的高考,成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

25岁那年,大多数人都还在珍惜着终于可以工作而非天天搞斗争的时光,我已有幸在国家对外经贸部的工作岗位中接触开放的世界。在人民大会堂一次谈判当翻译过后,我意识到自己从思想观念到现代经贸知识上的全方位差距,下定决心放弃铁饭碗,跨过大洋去北美读书,并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那时,中国还没有大学开设MBA相关课程,甚至鲜有人知道MBA意味着什么。

31岁那年,我从加拿大到了香港,只是这时的身份已是加拿大有史以来首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非加籍的华裔外交官。随后,我陪同参与了加拿大政府自“六四”风波以后的首次部长级对中国大陆的访问,中加当时所签的五个最大合作项目有四个属于魁北克的公司,而我的职务正是加拿大驻香港负责推广魁北克企业的首席商务经济参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