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态开放(2)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立志开放:有成就欲,总想开拓广阔的事业空间,甚至不乏理想主义色彩。如孙中山早年上书李鸿章希望改革清政府;周恩来少年就敢于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则“少小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性格开放:都有外向型的性格,都由心态开放走向了人生开放。身无分文的毛泽东敢从湖南跑到北京,也敢力排众议带队“落草”井冈山。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搞学生运动,后来推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于敢冒险就更不用多说,他们所做的都是九死一生的事,而且他们都是所在事业的“创始人”。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规划、个性。西方哲学家J·E·丁格曾如此说:“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开放的心态,是一种主动进攻的强势心理,也是一种勇于进取开拓的奋斗哲学,一种积极沟通与合作的处世原则,更是一种心胸开拓的生活境界。心态开放,能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反之,封闭和保守的心态,则是一种弱势和防守的心理,一种围墙的文化,一种固步自封的被动挨打哲学,这足以使强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使弱者更弱。

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现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7年年会上发表演讲说:中国必须采取一种更加宽容、理解、包容的开放心态去应对一切,不以意识形态和感情划线,塑造开放、大度、守规则的民族形象,才能减少整个世界存在的一些担忧和误解,使大国崛起成为和平崛起的过程。而当龙永图自己以开放兼容的心态来主持博鳌亚洲论坛时,2008年4月,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海峡两岸,都同意选择博鳌这一个舞台——而非别的舞台来启动堪称中华民族盛事的破冰之旅——“博鳌胡萧会”,这也就不难能理解了。博鳌论坛本身对各种意识和价值观的开放、多元、兼容,注定了自身能够承载这一以对话为主旋律的历史风云事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副局长范文仲,就把心态和制度并列为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政治观念和硬件方面的差距在中国已经不是问题,经济学研究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学术、教育制度的缺陷和学者心态的差异。”

在当今开放的大潮当中,人们曾经熟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心态不够开放,其结果往往是自酿苦酒:越努力奋斗,路却越来越窄;越主动交际,就越得罪更多的朋友;做很有意义的事情,也一样遭遇很多善良的本应该支持的人的反对。

心态不开放使人不受欢迎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A君兼容不了多元的价值观,总是看什么都不顺眼,非常愤世,喜欢“指导”别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结果,他“脾气很好,品德很好,为人正直”,却依然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再如B君,不能理解和包容“新人类”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没有办法跨越代沟。因此,他总是对孙子进行“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而且是旧的思路和过去几十年形成的那一套说辞,结果,孙子敬而远之,什么事都不找他,不问他。与B君仿佛仅有血缘关系上的亲情。

心态开放者,通常先有问题再有答案,有证据才有事实,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心态保守者则常常先有立场和结论,先有思维和方法,常常以一元化的价值、一成不变的方法处理事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梅菲特(北京)公司董事长喻恒曾这样形容心态带给人生的变化:“世上有四种不同的人:第一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他可以比较轻松地过一辈子;第二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有钱,他会痛苦地过一辈子;第三种人,口袋里有钱,心里也有钱,他会累一辈子;第四种人是口袋里有钱但心里没钱,他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因此,面对金钱要有理智开放的心态,要学会支配金钱而不能被金钱所支配。”

只有开放的社会,才能为个人的奋斗提供多元化而非零和竞争的成功渠道。但是,也只有心态开放的人,才能善于把握时代和社会所提供的机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