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心态开放(11)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表1-3:仰视、俯视、审视的比较

仰视的心态 俯视的心态 审视的心态

老师知识比我们丰富,只管听讲和消化就OK了。你有什么资格提意见?你知道他的身份和地位吗?报纸、电视都这么说,大家都这么认为,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美国的市场文化比中国成熟多了,我们完全照搬过来就一定会成功。 他没有成年,什么都不懂,我们必须帮他选择正确的专业方向。作为一个负责决策的领导,我必须独自决定一切。我们这个团队是最好的,无论做什么都行,都能够赚钱。你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国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应该进行沟通,才能在兴趣和现实当中找到平衡。我认同你的意见,不过,我还想补充几点……。如何使我们的服务受欢迎,应该要问问顾客。我不喜欢这个国家,但必须承认,他们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习惯仰视,是中国过去的一种通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里这句话很美,也许西方人讲不出这样的话,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过度的谦逊顺从的韵味。反过来,西方人总是赞美敢于攀登和征服的“勇士”。中国人常把“领袖神化”、不敢挑战权威、不包容“异端”、做事教条主义等等,都是体现。接触的一些海归学子常犯这样的错误:以一种仰望和膜拜的眼光看待西方的理念和模式,因而没有将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整合消化。因此回国之后经常照搬“西方经验”,结果往往“水土不服”,还被人讥讽为“数典忘祖”。

习惯俯视则是一种自闭的心态,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也总使我们盲目地排外和过于自负,不问形势,不看情况。例如,20世纪的义和团,在狭隘民族主义和信奉传统宗教文化的心态导引下,夜郎自大,排斥铁路、枪炮等一切与西洋有关的新事物,其结果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个人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啊!

2.开放脑界

《赢在中国》的成功

央视经济频道的《赢在中国》是中国最受关注的财经节目之一。这档节目吸引了十几万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三千多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数十位包括马云、李彦宏、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而这个节目的创意,正来源于总制片人王利芬在海外的见识和思考,她也是我们2005委员会的理事之一。

当时,王利芬来到美国布鲁金斯协会下的中国中心从事电视研究。在CNN总部最大的演播室,整个编辑、加工、播出、商业开发的高效流水作业,让她大受触动——她甚至觉得中国的电视节目就像是手工作坊里的产品。随后,她受到NBC黄金档节目《学徒》的启发,开始思考将来可以借鉴美国模式办一档中国的商业人才选拔的电视节目。

可是,王利芬这个创意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眼界开放,而是进一步的脑界思考:“完全照搬必死无疑。因为美国《学徒》中价值观的东西会受到中国观众的心理抵抗。”王利芬思考过后,终于找到一个中国化的主题——“励志、创业”,由此大获成功:“前者是中国人奋斗精神的承传,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后者是今天中国向商业社会推进过程中个人实现价值的最好舞台。”

就算我们的目标物,譬如机遇,在视野之内,你看到了,也知道了,但你会不会利用这个机遇,却还很难说。因为我们能否把握和利用机遇,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对机会迅速敏感并得到重视,以及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对于不懂古董的人来说,无论多少古董摆在面前,战国铁器可能只是劣质的破铜烂铁,唐宋古画只是发了霉的废纸一堆,明清陶瓷则只是一些坛坛罐罐。

开放头脑,这是心态开放的第二步骤。

大脑的开放,将决定我们能否将外部视野转化为内在视野,进而传递到内心。

“金王”蜡烛的由来

陈索斌是一个“海归”,但他在美国留学取得的是经济学硕士学位,跟“蜡烛”毫无关系。在创业之前,他甚至从未与蜡烛行业有过任何接触。然而,他却选择了时尚蜡烛作为创业方向。

一切要从1993年一天晚上说起,陈索斌在朋友家中遇到停电,朋友的妻子找出一截红蜡烛点上。烛光下,红彤彤的蜡烛冒着黑烟,忽明忽暗。朋友的妻子就在旁边抱怨:“如今卫星都上天了,怎么蜡烛还是老样子,谁要是发明不冒黑烟的蜡烛,说不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