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视野开阔(10)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与东方人多在成年后游学不同的是,因为古代西方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的精英自古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像亚里士多德11岁时即外出求学,他一边学习,一边周游,掌握很多书本外的本领;一代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开始长达10年的旅行演出;还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生而丧母,从未进过学校,很小就走遍了全瑞士,到过法国很多地方,在流浪各地时阅读了洛克、蒙旦、莱布尼茨、笛卡尔等学者的著作,并结识了狄德罗、伏尔泰、孔狄亚克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到了近代,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5岁到白宫晋见克利夫兰总统;华尔街金融霸主摩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游历欧美,广泛的阅历练就他锐利而坚定的商业眼光;正是广泛的交游帮助他们养成了精湛的学识和远大的胸怀。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足不出户就可以尽知天下事。一个电话就可以马上跟千里之外的人对话;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交通工具的先后出现,则让天涯若比邻。在新的现实社会中,人们颇多猜疑,“行万里路”还有必要吗?“行路”是否已经退化为一种休闲或“旅游”的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认为“行万里路”依然很有必要。科技的发达,只是让“行万里路”的时间缩短,让消息获得的方式更迅捷,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存在没有意义。

日本人在学习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上都舍得下工夫,而且经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少有人知的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在日本经济没有萧条之时,日本每年出国的总人次超出人口的一半。我们不能不说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跟日本人喜欢外出接触外界、不排斥外来文化、追求国际化和开放式人生有关。今天的韩国人更甚,500万韩国人正在世界各地工作和学习,这竟占了人口的十分之一。

上万维网,交八方友,打破信息和圈子限制

1.上万维网,打破信息限制

最近一次科技革命,正是目前依然浪潮汹涌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把世界带进了互联网时代。仅在1995年,中国30个省市的CHINANET骨干网建设才刚刚启动,国人对互联网还一无所知。时至今日,据有关统计: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经过短暂的十几年时间,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在网上足不出户的购物、交友、求职、工作、娱乐、读书看报已经被普及,所谓“宅男宅女”一族,过去还属于新新人类,现在已经不新鲜。可以说,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事物能像互联网一样,这么快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方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心理学教授对互联网的预言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斯密斯教授,曾在其专著《互联网心理学》预言:“就提供平等机会而言,互联网有以下引人注目的特点:在网上,相貌、年龄、种族、贫富、社会地位等所有这一切原本足以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的因素都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当某人在网上发表某种意见时,他人对其见解的判断并不会受其上述特征左右,这是一种巨大的均衡力。”

“互联网将史无前例地为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使得小小百姓也可能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可跟一个权力和财力大得多的对手展开竞争,说不定还能战而胜之。而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弱势群体’根本就没有机会展示自己。”

中国去年的“华南虎事件”也验证了这一个预言。官方的陕西林业局“鉴定”发布“华南虎”照片,结果互联网的信息共享让其难堪无比。张三质疑,李四鉴定,王五搜证据,天南海北互不认识的网民的“打虎运动”,促使相关部门不得不发表《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

实际上,网络的行为和精神,核心本质就是两个字——开放。如果没有开放,也就只有个人电脑,无所谓宽带和网络,当然也没有“互联网”这一事物。并且,这种开放是真正彻底的开放,体现了平等、自由、共享、免费等精神,尽可能地抹去了从族群的文明、文化、体制、国界到个人的年龄、身份、知识、性格、思维等各种差异所带来的阻力因素,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