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视野开阔(15)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BP中国公司化工副总裁易珉曾在和我参加的同一个讲座上说:“人才的发展已经打破学什么就要从事什么职业的僵化思想,需要把所学专业与实际职业结合起来;同时行业的界限也已经打破,这恰恰也是今后职业发展对人才的挑战所在。”

“越是尖端的东西,越需要深广的基础。”

著名数学家彭实戈一直认为:“越是尖端的东西,越需要深广的基础,到最高层次,学问都是相通的。胸中有了千山万壑,音乐家可以弹奏高山流水的曲子,画家能画出江山多娇的画卷,诗人能够写出蜀道难的诗句。”事实证明,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广博的兴趣爱好,也为彭实戈的发展打下了宽厚的基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很多同行评论说,彭实戈的思路之所以总是与众不同,是由于他受过物理学的训练,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不同于单纯的数学家。

人们能够自由换专业、换行业、换职业、换工作、换爱好,这正是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可以轻易改变,所以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取得成功,结果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事实上,目前中国有三到四成的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哪怕在专业能力很强的高学历人才当中也是如此。如2007年《中国青年报》跟踪中国传媒大学的“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发现在落实接收单位的被调查者中,%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

许多人改行也并不是因为难找工作。因为中国的大学不像西方进了学校可以再自由改换专业,许多中学生选专业时并不清楚社会形势,或者干脆就是父母和老师代选,甚至是“专业调剂”。因此,许多人毕业后再改行就很正常。总之,为了多挣钱,为了个人兴趣,出于个人特长或者人生重新定位而换专业,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很多人还因为改变专业而获得成功:譬如做互联网的张朝阳学的是物理专业,做宽带的田溯宁在学校学的是环境管理专业。

“杂家”汤敏

“有份研究报告说,到2010年,美国38岁的人,平均起码会换14份工作以上。我总不能从一而终吧,我想跳出来,可以再去尝试做一些事情。”2007年,53岁的汤敏从亚洲开发银行跳槽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我这位朋友如此解释自己的决定。

汤敏不算是个真正的教授,因为工作是兼职的;他也不是个真正的教育家,虽然他在教育方面为国家多次建言献策;他也不是个学术意义上的学者,虽然他在亚洲开发银行做的是政策研究工作。但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杂”,反而成就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我并不为我没有在某个领域内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专家而遗憾,在很多领域我都做一点,这样做有劣势,但也有优势。并不是只有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才叫经济学家,这个世界,需要很多不同的知识专家。”

另一方面,在这个工作变换频繁的年代,你也不可能永远属于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职位。如果你只会做一种工作,那么你总会是最怕下岗也最可能下岗的人。《北京人才市场报》曾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过调查,得出结论:“学生假如只有一门专业能力的话,就很难适应就业中改行的现状,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受限。”

此外,就算我们的天赋、兴趣、条件,决定我们可以在某个行业某个专业“从一而终”。这当然值得赞赏,但是,多元的才能和爱好对你也并没有多少坏处,所谓“技不压身”,这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算一直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一专多能”也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要求。

业余爱好使他在海外生存下来

上海英塔公司的总经理程东是个有着人生开放经历的人,他出生于安徽一个山区,因为周围都是山,“所以从小对山外的世界满怀憧憬”。1979年,他考上同济大学,从大别山来到上海,因为从小体质差,所以在学习间隙参加校武术队强身健体。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数年之后,这个“歪打正着”的爱好竟会成为他在德国留学的根本生活保障。

程东毕业后自费留学,当时中德单程机票五千多元人民币,而他的积蓄才两千块——连机票都买不起,为了去德国,他还不得不坐最便宜的火车从上海到北京,再从北京乘坐国际列车经乌兰巴托、莫斯科、华沙辗转到德国,整个行程七天七夜。尽管如此,程东在德国每天清晨依然坚持练习太极拳,而他想不到的是——“打太极拳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改观。由于我的一招一式都很轻盈飘逸,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国人观看,有人还主动要求跟我学武术。当时正值欧洲人对中国功夫感兴趣,李小龙风靡欧美,我便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教授太极拳,还为当地电视台录制了一部中国太极拳的电视教程。”

程东也因为这个业余爱好名利双收:一方面在德国传播中华文化,他因此获得了“外国文化大使贡献奖”;另一方面,他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安心完成学业。

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提倡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品学兼优、能够适应社会、有人文素养也有专业技能、懂专业而且懂得更多的人才。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就一直很重视多种才能的均衡发展。儒家把“六艺”立为必修之术,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方的MBA教育,其实就是通才教育,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以及他所应具备的多元才能。

做多元事,打破专业技能的限制,有多元视野和才能,有多元的心态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走向人生开放。

------------------------------------------------------------------------------

本 章 概 要

● “全球化已经不是你想不想、愿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你必须考虑的事情。”

● 在全球化时代寻找成功,国际视野是最高倍的望远镜。对于一个人的视野来说,盲点也总是非常致命;但更致命的是,盲点经常是来自于自身的原因。

● 开拓视野,克服自身盲点的基本方法:

――有兼容心,打破个性限制;

――读万卷书,打破时间限制;

――行万里路,打破空间限制;

――上万维网,打破信息限制;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限制;

――做多元事,打破专业限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