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有效策划(8)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效能第一的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人要有全局以及长远的思维和视野,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做到事半功倍。

但是,“掌控”和“效能”并不意味着“让自己忙个不停”、“把握住每一秒时间”、“什么事情都要操心”——这或许能够说明的只有你善于利用时间。

一个企业家也一样,如果企业处在非正常状态,譬如危急关头或者创业开始,企业家不忙碌可能有点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只能说明这个企业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或缺人才,或不善使用人才,或缺乏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我们生活当中也总有这样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救火、每时每刻都在赶时间,可当你问他:忙出什么结果来了?他却只能摇头不止。这都是个人有效率、却没有效能的表现。

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总结人生高效时说: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个儿子,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到后来,日程表居然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打破。原本他只安排了10至15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1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再一次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能——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效率比时间重要,而效能比效率重要。

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上。一个人再聪明好学,一生通过各种途径所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相比于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来说,总是非常有限。更何况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知识信息,也根本来不及吸收消化。因此,你拼命地学,并且学得很有效率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的脑袋能够储存多少知识,而在于有没有这个储存的必要,以及储存的知识和信息对你自身的重要性。

就连一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也认为:“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

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素有“照相机”式记忆力的赞誉。晚年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曾经访问美国,在参观了美国的国家图书馆之后,结果却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单项的效率再高,也不如整体的效率重要,而整体的效率则是效能。对于个人来说,单项就是事,整体则是人。而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单项是人,整体是团队。

诸葛亮堪称智慧的化身,但他“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必当亲为”,只是个人高效率工作的表现。作为一个政府的“心脏”和“大脑”,他并没有使四肢等其他器官高效率地运转起来。因此,司马懿一了解诸葛亮如此劳累,立刻断定这个老对手——“不会活多久了”,而他没有说的下文则是:诸葛亮一死,蜀国也完了。诸葛亮的工作方式只能说明:一、蜀国缺乏人才,或者说缺乏正确的人才机制,所以他只能事事亲为;二、诸葛亮非能驾驭人才的“将将之才”,有人才不会驾驭,不能分权和授权给其他人才,所以他只能忙个不停,而这两个局面都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在这种勉力维持的情况下,其他人才因为缺少锻炼和缓冲,一时肯定无法接替诸葛的重担,所以诸葛死则国亡。

职业策划:最重要的人生策划

文凭的保鲜期最多五年

我曾应邀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学生进行过一次演讲,主题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策划和职业竞争力的塑造”。在演讲结束后,我跟清华学生进行讨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职业策划不以为然,潜意识地认为清华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们认为这个大学品牌就是职场杀手锏,问题只是工作有多好而已。

对于这种过分的乐观,就像面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过分自卑一样,我不得不谨慎地提醒:绝不能小看名校的无形品牌,但也不能高看,因为文凭的保鲜期最多只有五年。大学刚毕业,大家都没有正式工作经验,个人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可能就是大学品牌和专业品牌。但五年后的简历,会主要看你干了什么,有什么业绩,职业生涯是不是螺旋式上升,而不会在乎你从哪毕业:譬如你在IBM做过经理,业绩会在那里,你也许就可以做惠普的经理,乃至做摩托罗拉的经理。而哈佛出来的人,也有被迫去开出租车的例子,北大毕业者,也有过最终被迫去卖肉的案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