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3)

交易成本经济学 作者:(美)奥利佛·威廉姆森


市场失灵的考虑(MarketFailureConsiderations)

这里所说的市场失灵仅仅局限于以下的失灵,即以内部组织替代市场交易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这一讨论分为五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考虑越来越复杂的讨价还价的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可以获得少量的一些关系。后两个部分则讨论企业相对于市场来说享有的特定的结构优势,这些结构优势可能是自然产生的,也可能是因为现有的规则所导致的。

A 静态市场(StaticMarkets)

考虑一个生产多种部件产品的产业,假设一些部件是专用的(产业专用),并且假定相对于市场而言,这些部件在生产中存在着规模经济。那么,这一市场仅仅能够支撑几家少量的有效规模的生产者来生产这些特定的零部件。

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预期市场的供货合同一定普遍存在着价格超过成本的垄断剩余,虽然,正如Demsetz(1968)所说,如果在契约的最终决定阶段有大量的供给者愿意而且能够投标,这种剩余就不一定会出现。然而假定大量的投标并不可行,那么这一假定条件就对于装配者的纵向一体化和供应商的前向一体化提供了 明确的 激励。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形:双边垄断(寡头)和在供给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性的装配。前者在本节讨论,后者在C部分讨论。

双边垄断要求在价格和数量上进行谈判。自然,双方都通过遵循而不是违背契约曲线(contractcurve)来坚持自己的利益,这是因为契约曲线与共同利润最大化的数量是一致的(Fellner,1947)。但这仅仅确定了交易的数量,而按这一数量进行交易的条件仍需要商定。只要双方都可以获得收益,那么任何价格都可以考虑。可以预料,讨价还价将会发生。讨价还价将会持续下去直到某一方的私人净收益为零为止。尽管这种讨价还价对于双方(和社会)都是非生产性行为,但是它却构成了私人货币收益的源泉。然而,由于它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利润的损失,所以如果存在可以避免这种成本的措施,那么就会有建立避免这种成本的措施的激励。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来使得交易内部化,但是内部组织这样的一次性的永久契约也需要讨价还价。在完全静态的环境中(一种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涉及部件价格的确定,而一体化则需要就资产的评估达成协议。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谈判的技巧都是同等重要的(事实上,部件价格可以从资产评估的条款中反映出来,反之亦然)。所以,虽然在这种情况下,纵向一体化可能会出现,然而这一问题的性质并不必然会导致纵向一体化的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把类似的观点用于外部性的调整:共同利润的考虑要求受到影响的各方达成和解,但在完全静态的环境中,建立在一次性的永久契约基础上的一体化并没有优势。

从双边垄断关系到双边寡头垄断关系的转变,扩大了谈判选择的范围。但是,就关于一次性永久契约的一体化协议的讨价还价而言,并无差异。很明显,如果要实现其他的结果,就不得不放松问题的静态特征。

B 契约的不完备性(ContractualIncompleteness)

把上述的条件扩展到包括以下内容:产品在技术上是复杂的,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需要做出周期性的设计或者数量上的改变决定。我们再将在契约决定阶段不可能有大量的投标者的这个假设放宽。由此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供给安排:一次性的永久契约、一系列的短期契约和纵向一体化。

一次性的永久契约形成的两难困境是:为了防止独立的各方当事人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契约的模糊之处,就必须对各种意外的供给关系做出详尽无遗的规定。否则,各种分歧就只能通过无休止的争论、乃至最终通过诉讼才能解决。详尽无遗的规定即使是可能的,它的代价也是高昂的。显然,如果生产函数是已知的,那么可以推出最终需求和要素价格变化的正确的反应,但确定生产函数和让协议得到执行的高昂成本将使这种努力望而却步。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技术的变化提出了产品重新设计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