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6)

交易成本经济学 作者:(美)奥利佛·威廉姆森


内部化则可以避免对这些问题进行长期的(并且是代价高昂的)争论,从这一点来说,内部化也是非常必要的。

(c)可变比例扭曲。考虑以下这种情况:在装配阶段有大量的装配者,而部件供给却仅仅由少数人承担。在上述情况下,垄断的供给价格是否成为纵向一体化的一个理由,既依赖于生产技术,也依赖于控制支出。通过用竞争性定价的要素来进行替代,在装配阶段的可变比例为非一体化的装配者提供了适应垄断定价部件的机会(Mckenzie,1951)。虽然可以想象,作为销售条件,垄断的部件供给者会规定在装配中应该执行的固定比例,然而,一般而言,由于隐含的执行成本非常高昂,所以这类规定的效果是有疑问的。当替代发生时,这种替代将导致无效的要素比例,以及伴随着的福利损失。通过恢复有效的要素组合来降低总成本就提供了私人(和社会)一体化的动力。

2 反竞争的后果

一体化会带来两种反竞争的效应:价格歧视和进入壁垒(参见Stigler,1968,p 303)。

(a)价格歧视。价格歧视的问题首先是发现不同的需求弹性,其次是为防止转卖而做的销售安排。以低价购买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高的消费者,不能以中间人的身份为那些无弹性的消费者服务;所有的销售活动都是最终的销售。尽管纵向一体化有利于发现不同的需求弹性,但是它主要是在不转卖的条件下才被视为是特别有效的。

但是一体化是一种相对极端的反应。而且,一些没有实现一体化生产的商品明显进行着价格歧视(比如电力和电话服务)。究竟什么是辨别因素呢?撇开法律方面的考虑,也许尚有争议的是契约条款的执行(管制)成本。一些商品明显具有自我实施的特性 这可能是因为考虑到高昂的储藏费用和重新包装费用,或者是因为不能悄悄地安排转售。缺乏自我实施(管制)的特性使得纵向一体化在实施价格歧视上变得更有优势。

(b)进入壁垒效应。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可以有效地设置进入壁垒这一观点是有争论的。Bork(1969,第148页)认为, 一般而言,一个产业如果能够获取超过竞争性利润更大的收益,进入就会发生,不论进入者是否必须立即进入。我知道,没有什么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的理论会引导资本的供给者避开收益较高的领域而寻求收益较低的领域。 但问题并不是规避利润,而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如果借款者在他们的融资需求增加的时候,如果他们所面临的利率向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那么成本就不可能与纵向结构无关。Hirshleifer认为,这种情况显然是可能的(1970,p 200~201)。

假定纵向一体化具有增加资本需要的效应,关键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和因何种原因,融资供给曲线以假设的方式变动。下面的推测对此提供了部分的解释:除了未经整理分类的处于未分析状况的方式以外,没有任何方式可以监督庞大的、复杂的组织的绩效,或者,除非有严重损害信誉的错误的证据,否则就不能轻易地进行管理人员的撤换,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融资需求变得越大时,投资者会要求更大的收益。因此,为对付在管理者机会主义地经营竞争性企业所产生的各种意外情况时所花费的管制成本,在这方面,至少部分地是上面所认定的资本供给曲线变动的原因。考虑到事情的这种情况,已经建立的企业可以策略性地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增加融资的需要,并由此阻止进入;作为成功进入的条件,进入者不得不采纳线性的结构 如果它们这样做的话,产业将高度集中。

D 信息处理效应(InformationProcessingEffects)

正如I部分所指出的,企业的优势之一是它实现了信息交换的节约。这可以表现为信息嵌入、观察经济和Malmgren(1961)所指出的 预期的一致性 。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