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版前言

策划旋风 作者:王志纲


原版前言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思潮奔涌的时代,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哲学思潮的盛行,到90年代管理学、公关、CI热潮的涌动,直至今天一个国人争说不休的行业——策划,又在中国卷起阵阵旋风。而讲起策划业的兴盛,不能不涉及到王志纲——其人,其事。

几年前一本正版加盗版发行逾百万册、其影响远大于同时期任何一本写明星的超级畅销书《谋事在人》的悄然出版,不仅将该书的主人公王志纲推到了“中国策划家”的地位,更给中国的策划市场大大添了一把火。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各地、各界大众的渴望和盛情邀请,便有了王志纲1997年岁末的中国巡回演讲之行。

演讲——这种在西方早已习以为常的形式,在中国却一直是划归政治学习的范畴,以至于人们认为自己掏钱听报告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王志纲此行可谓大胆之举,不仅为各地带去了新的策划思想,更让人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对旧观念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花钱买思想的同时有了更深刻的诸多感受。

《策划旋风——王志纲演讲录》真实地记录了王志纲于1997年末短短半月中在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杭州、深圳等几大城市进行的旋风般巡回演讲的实况,可以说是一本“写实”的书,也是一本很“大胆”的书。他的大胆在于其几乎是不加修饰、不加包装、不事雕琢、不求体系的原汁原味。而正是这种真实,使之更贴近社会,与平民百姓更易沟通;看似零散,在零散中却自有神韵。王志纲的演讲既有策划案例,又有理论总结,更有每到一处对当地民情、民风的精辟论述,演讲已超出了策划的话题,涉及到了社会、经济、个人奋斗等广博的领域。

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

听了王志纲的经历和感受,听众获得了大量不是来自学院,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实践最前沿的“鲜活”的信息;听了他的分析和思考,激活了听众的思维,引起了人们的震动、共鸣和深一步的思考。

王志纲演讲最具特色也是最大胆且更具轰动效应的部分,是每次演讲的下半场。在完成上半场的主题演讲之后,下半场都是采取由听众提问、王志纲现场解答的形式。王志纲的特点是,听众可自由提问,他则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众递上提问条,王志纲依次念出问题,并好像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曾有听众说:“奇了,他的脑子好像计算机一样,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似乎没有能难倒他的东西。”

难怪听众对这种方式感到新鲜,自始至终专心致志。

也许现在将这些回答变成铅字,你会觉得答案并非那样圆满,也许还有更好的答案,但为了保持本书的实录性,我们还是让其保持原貌。曾经有好心人提醒王志纲,现场应答是否需要预先筛选,不然遇到不好回答甚至挑衅性的问题怎么办?弄不好会很尴尬。王志纲的回答则是:“短兵相接,思维碰撞,教学相长,相得益彰。有如此锤炼自己思维的难得机会,岂可轻易放过。”王志纲是这么认识的,也是这么实践的。至于担心有人刻意挑剔,王志纲的回答更潇洒:“天地有正气,我想只要我以诚心待听众,对任何问题不回避、不掩饰,坦坦荡荡,那种想故意刁难的人是很难跳得出来的。

即使有,我也会很坦然地尽力给予回答。”

果不其然,纵横神州六大城市,东西南北听众逾万千,有火暴的场面,有炽热的碰撞交流,但从未出现过尴尬的场面,这倒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以诚待人,不诚自败!”本书在各地演讲问答后附有侧记,收录了王志纲巡回演讲途中的一些轶闻趣事,不失为中国社会众生相的一些截面,也反映了策划业在全国引起的反响。

此外,本书中尚有二十多幅插图,是《深圳投资早报》摄影记者孙鑫海先生用镜头跟踪此次演讲时留下的镜头实录。孙先生还凭记者所独有的感受为图片进行了补白性说明,采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是为了使读者在读这本演讲录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原汁原味的《策划旋风》不仅展现了策划家的活动和思维轨迹,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转型中之中国某些特殊的社会人文风貌。

我们在想,既然天南海北的听众花上几百元听完一场演讲后都觉得值,那么真实并综合记录了演讲内容和过程的书,更不会有负读者的期望吧!

编者一九九八年二月策划旋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