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态大观(2)

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除此之外,在变革过程中,企业主的三种普遍心态也值得关注,变革者必须时刻警惕并设法化解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在变革之初或变革之前,企业主都对这三种心态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并不说明在漫长的变革过程中他就会因此一劳永逸地具备了“免疫能力”。

第一种心态是担心“失控”。变革一旦启动,变革者就会在客观上分享企业主的某种权力或影响力。对早已习惯的权力进行“下放”,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考验,但并不等于他们痴迷于权力。许多亁纲独断的企业主虽然时时会被手中过多过大的权力折腾得精疲力竭、烦恼万千,但一旦放下,他们又担心局面会失控。正如一名习惯于自驾车出行的人,在险象环生的山路中往往不愿意由他人代劳。

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变革者因此认为企业主“权力欲过大”,这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情形下,变革者切不可简单地交回权力(交回权力意味着交回责任),更不应当因此而放弃对变革的推动。但是,任何成功的变革者都必须做到不要让自己的权力游离于企业主的视野之外;消除企业主对“局面失控”之担忧的最好办法,是让他对变革者行使权力的过程有透明的了解。

第二种心态是对变革前景的焦虑。无论企业正在推行的变革路线是否有过多少次成功的例证,或者是内在的逻辑是多么的严密,都不可能使企业主完全远离这种焦虑。因此,聪明的变革者一方面会竭尽全力使方案本身趋于完善,并且与企业主保持建设性的通畅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使变革所产生的(符合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效果及时呈现出来,用“事实”来坚定企业主的信念。

第三种心态是,当变革的反对者针对变革者的种种精心设计而又层出不穷的负面评价蜂拥而至时,企业主们通常难有足够的定力和判断能力来对变革者保持坚定的信任。作为企业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和终极责任承担者,他的伟大与否恰恰表现为这种判断力的准确程度。管理者的层级越高,这种判断力就越是重要。我们甚至可以把“判断力”的高低作为衡量一名管理者卓越与否的标准之一。

在变革的关键时候,企业主与变革者之间出现任何看似平淡无奇的(相互不信任的)裂缝都有可能迅速演化成灾难性的后果。这对变革者的智慧和坚强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如果过不了这一关,一切都会失败。需要强调的是,变革的败局之下,没有任何一方会是受益者,即使对那些反对变革的始作俑者来说也是如此,虽然他们通常看不到这一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种裂痕产生的端头,往往都会是一些细小的事件或风闻。比如针对变革者的某种似是而非的传言,或者是某种“铁证”之下的瑕疵,甚至是断章取义之下的某种言行。诸如此类的事件往往通过“三人成虎”的作用,滴水穿石般地日渐改变企业主对变革者的看法或印象。这种看法或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因为某个特殊的事件诱发出双方之间的信任危机。

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细节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以为,关键在于人性的深处存在着一个错误的判断逻辑:人们总是习惯于企图通过“本质化”的归类来评价或总结一个人的本性,比如,把人分为几种,虚伪的或诚实的,自私的或无私的,高尚的或卑鄙的,等等。在这个前提之下,人们坚信,任何一个细小事件都足以折射出人的本性。于是,对细小事件的捕捉就开始成为人们直接了解他人“本性”的便捷途径。更重要的是,由于支撑这种结论(对他人本性的定位)的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小证据,往往不足以被用来查证或证实,因此,它所形成的结论同样也不会被企业主以公开或直白的方式向变革者对质或求证。但负面的印象或结论却如蔓草一般地在心中生根了。由此可见,这样的结论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难以被改变的“定论”,甚至难以被变革者发现(自己的“本性”早已被企业主下了结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