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态大观(6)

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中层经理在变革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心态或动机:

一是寻求庇护。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性,但变革偏偏意味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变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因此,中层经理最直接的反应是寻求更高级管理者的认可或庇护,甚至为了这种庇护关系而不惜结成某种同盟。在这种情况下,高管层对他们的影响力就非常巨大,并且有可能成为某些(反对变革的)高管人员的马前卒,甚至进而热衷于制造和传播种种小道消息,滋生出花样翻新的“办公室政治”。

二是在幕后煽动他人的不满情绪。怀有此类心态的往往是旧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通常工于心计(不然的话,也难有今天的“地位”),因此,无论内心对变革多么抵制,他们也不大可能站到台前来公然反对。他们会怂恿其他人跳出来,自己却躲在后台“观风向”,以便保持主动。为了避免被他们煽动的人认为是“两面三刀”而遭致反感或背叛,他们在公开场合通常会表现出对变革的“中庸”态度,或者客套性质的支持;但在非公开场合中与变革者或企业主交流时,他们却很可能表现出对变革的“绝对支持”。他们希望通过“左右逢源”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变革的影响。

三是通过参与变革获得发展机遇。如果能对这种心态进行正面的、适当的引导,它将成为变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推动性力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非具备如下五种条件,否则,绝大部分中层经理是很难产生这种愿望的:

1中层经理对自身的能力及岗位价值的客观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充分自信。

许多中层经理通常会过于高估自身的能力,而对自己的局限或弱项缺乏清醒的认识,更难于认识到这种局限或弱项给企业整体绩效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即便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或弱项也不会勇敢面对,至少不会承认。同时,也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所处的岗位价值不大,尤其在企业变革的大趋势下,缺乏足够的岗位价值往往意味着被裁撤、合并或弱化。通常来说,没有人会做对自己不利的事,除非他们对胜任更重要的岗位有足够的自信。其次,中层经理的自信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判断之上,否则,所谓的“自信”更像是一种外强中干的自我辩护。

2中层经理对企业现状的合理化改变(变革)有强烈的愿望。

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认为自己(及所领导的部门)在现行体制下承受着不公正的待遇;二是对企业整体的发展前途感到忧虑。在《党史商鉴》中,我曾经提出过“激励敏感区”的概念,指出中层经理除满足“现实利益”(即基本的物质利益)外,还对企业的“行动理念”(看重企业所依据的理念、方法、政策或路线之正确性)有特殊的诉求。前一种原因产生的变革愿望带有强烈的个人趋利色彩,因此可能成为变革中的双刃剑;而后一种则更容易被引导为支持变革的生力军。

3中层经理对企业变革的初衷和目标(变革愿景)有准确的理解。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他们囿于岗位的特殊性或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可能在看问题的视野或深度方面并不一定能准确切中企业的客观需要;他们对变革的方向、措施甚至是目标的理解也都可能不正确。因此,变革者需要和他们进行充分的沟通。

4变革者(最好是企业主本人)向他们传递清晰的信号。

这种信号的传递不能演变成为某种轻率的承诺或暗示,即不能承诺或暗示某位经理在变革后给予他某种职位或权力的提升,否则,就会使他们对变革的热情演变成纯粹个人化的动机。随着变革的深入,如果他们的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反而有可能发展成为变革的阻碍性力量。来自变革支持者(后期的)的反对往往比那些一开始就反对变革的人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企业主具备对员工的“公信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