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迷途的羔羊(2)

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四、处世技巧重于职业技能

在我们的国度,数千年封建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和不容回避的。在这种相对封闭、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并且自成体系的文化中,“官本位”始终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在“官本位”思想之下,始终盛行着这样的观念:处世为本,专长为用。也就是说,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之决定性因素,是处世的能力,而不是某种专业技能。这种思想在今天被演绎为一个形象的词语——“混”;人们习惯于把某人的职业状态称之为“混得如何如何”,而不是“干得如何如何”。即便是在作为社会主流的职场精英们的话题中,也常常热衷于交流处世的技巧,而不是职业的技能。

这是缺乏现代商业文明底蕴的表现,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在文化转型的特殊时期人心深处的困惑和迷茫。

在上述四种“负面”成分之下的社会人文背景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普遍的组织行为,许多看似先进的管理理念或变革主张,都会因此被化解得面目全非。

因此,要想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之下把一个企业缔造为健康高效的组织,就必须辅之以强势、清晰、具备说服力和建设性的坐标体系,使员工的组织行为找到明晰的参照,摈弃文化背景中的种种“负面”成分;否则,对企业的主张或意志的片面倡导就会苍白无力,甚至被演化成为员工的笑柄或者在实际上沦为被边缘化和虚伪化的境地,从而使企业的战略实施大打折扣。

这个坐标体系必须对员工的组织行为产生强势主导作用,使员工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个坐标体系之下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言行。

由此可见,这样的坐标体系关系到组织行为的方方面面,说到底是一个对员工创造的价值及其价值创造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个体系相应地包含两大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于责任链和成果导向的绩效考核。其旨有三:

一是强化员工的“价值交换”意识,使之认识到自己获得的报酬源自为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换言之,企业支付薪酬的目的是换取(员工创造的)价值,而非员工本身。在“价值交换”的概念之下,意味着员工的学历、证书、履历等等,都仅仅是其价值创造能力的“证明”,仅用于确定其入职资格时的参考;如果后来的工作实践表明,该员工不能创造与这些“证明”相对称的价值,那么,它们就没有任何意义。换言之,这些“证明”只能作为进入某个企业或职位之门的钥匙,一旦进门之后,它们就失去了意义,唯一的办法是用员工自己创造的价值来换取报酬。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因为企业的价值归根结底要靠员工来创造。如果员工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企业便不可能有生存的空间。员工价值创造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他所提交的工作成果。

二是给员工的工作成果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据此尽量精确地支付其报酬。因此,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必须与员工的当期收益直接挂钩。所谓“当期”,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季度,各个企业可视实际需要而定;所谓“收益”,可以是月度绩效奖金,也可以是季度奖金,甚至可以是一周或半年一次计发的奖金。但不能是“工资”,因为工资是不能克扣的。

三是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并使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本书称之为“责任链”。责任的缺失或混淆是现代组织管理的大忌,无论这种缺失或混淆是在披着如何光鲜的外衣下发生的,比如所谓的团队精神。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如果对一件事情谁都可以负责任,就等于谁都可以不负责任。

第二部分为基于精神穹宇的能力素质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明确告诉员工:

●哪些言行是企业倡导的,哪些言行是企业反对的。

●如果员工要在企业内得到发展,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通过这个模型的引导,使员工在言行修正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有明晰的参照或方向。员工在这个模型之下获得的评价,通常不应与他的薪酬直接挂钩,而是作为其晋升、晋级或岗位调整,甚至是去留问题的重要参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