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理的悖论(1)

决胜红海 作者:周大江


我曾经在《党史商鉴》中提出这样的命题:企业的基本生存状态在于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对客户价值的实现,也有对竞争地位的谋取或巩固,甚至还有来自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知与认同。从本质上讲,企业的生存或发展状况取决于它对这种挑战的应对能力。

通俗地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为此,首先要求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健康、高效和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人与资源的简单总和。

这正是企业管理所面临的永恒主题。

但是,在这样的主题之下,企业才会普遍地面临如下三大管理悖论:

悖论之一,关于效率。

效率意义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第一位的。因为效率意味着效益,也就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这些资源不仅包括企业投入的各种要素,比如资金、人力、场所、设备等等,换言之,则是企业的成本;还有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企业面临的市场机会,虽然这种机会不是企业的成本,但却是企业生长的土壤。如果不能有效把握就会失之交臂,就像庄稼人错过耕种或收获的季节一样。

如果在1980年没有能够抓住与IBM的合作机会,或许我们今天就不会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微软公司。正是在这次合作中,盖茨与IBM公司签订协议,为IBM公司新生产的个人电脑编写操作系统软件,即后来举世闻名的MS-DOS。当时的IBM拥有全球PC市场80%以上的份额。

效率还意味着速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虽然不能说“快鱼”一定能够把“慢鱼”吃掉,但灭亡却一定会是后者必然的命运——或者被吃掉,或者被淘汰。无论在一个新兴的市场或新兴的产业,无论在“蓝海”阶段多么悠悠自在,竞争都是必然的,而竞争的结果则必然形成这样的格局: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极少数领先的企业会占有75%以上的产业资源,甚至更高;而数不清的弱势企业则只能可怜地争抢前者留下的残汤剩羹。

效率虽然如此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企业成功的唯一条件。实际上,没有质量的效率如同驾驶一辆胡乱组装的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奔驰的速度与灭亡的时间必然成反比。

只有基于“健康”的“效率”,也就是万科所说的“有质量的增长”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情况下是相互矛盾或冲突的。

首先,健康的企业必然要求不同岗位之间的权力制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需要相互制约的“权力”是指法定的权力,而不是非法定的影响力(二者的区别详见《党史商鉴》第14章)。但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往往习惯于采取某种“分而治之”的驭下之术,通过制造下属之间的矛盾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监视;或者有意识地“化解”某位管理者在其下属心中的形象,使他不具备足够的号召力,从而满足上级管理者的某种“安全感”。相反,对不同管理者的法定权力(授权),却表现出很高的弹性。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位受上级信任的管理者拥有比自己的岗位职责大得多的权力,而那些不被信任的人,却形同虚设,处处受到掣肘。

回到“权力制约”的问题上来。我们知道,在通常的情况下,没有制约的(法定)权力必然会产生出种种灾难性的后果,比如职务腐败、随意决策等等。且不说企业,仅仅对我们的国度和社会来说,这方面的教训也是俯拾皆是的。因此不必多言。

问题在于,在传统的管理形态下,即便是正常的权力制约方式(不是权谋式的“驭下之术”),也必然要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比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费用支出,往往会需要成本、财务、业务等各个方面的审批,在审批环节中遗漏任何一个专业岗位都意味着缺乏必要的专业把控,从而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或隐患。但另一方面,这种审批过程本身就必然使此项业务的操作时限被拉长,更严重的是,如果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当事人不在企业(出差或外出),那么就会使这项支出不能及时办理。其实这种情形在企业内是经常出现的。大概每位从业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的上级出差几天回来后,大家都在排队等待他签字审批某项文件或报销某项费用。正因为如此,许多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上级授予自己更多的“专断权”,理由便是——效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