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爱国主义教育永不过时

给小学生家长的100个建议 作者:龙永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起爱国,中华儿女责无旁贷。从古至今,涌现出了无数豪杰志士,他们为民族独立解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抛洒鲜血,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里从未被淡忘。

很多家长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没关系。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教育才能完成。结合家庭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家长需要注意运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教育元素,使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茁壮成长。1830 年11 月2 日,“钢琴诗人”肖邦携带朋友们赠送的一杯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远离祖国。在国外期间,肖邦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1837 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晚年的肖邦生活非常孤寂,他痛苦地称自己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前,肖邦嘱咐姐姐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1949年,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在美国待了近20 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 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祖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使他的人身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整整5 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让钱学森夫妇打消返回祖国的强烈愿望,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 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求救,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营救他回国。

终于在这年9 月,经过长达5 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温馨提示:

一个是19 世纪著名的波兰钢琴家,一个是20 世纪著名的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如此热爱?因为,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时刻思念着自己的祖国。祖国是我们的母亲,神州大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存的土地,13 亿中国人民血脉相连!我们怎能不热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根!

专家支招:

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明确爱国的内涵。爱祖国,就是对这块土地的眷恋,对同胞的不舍之情,对精神母亲的依恋。

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是由日常生活中很多具体的、细小的行为形成的。家长有责任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有意识地宣传爱国主义观念。

有机会多让孩子接触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使孩子对爱国主义的理念有具体的理解。

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品质,要重视榜样的力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孩子的人生理想、道德标准、未来追求,跟孩子选择的榜样有直接关系。家庭中,要把爱国主义的榜样尽可能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从身边具体的小事做起,引导孩子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的思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