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情商胜过高智商》第二章(2)

高情商胜过高智商 作者:赵霞莉


2 . 杨修之死的启示

杨修是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以学识渊博、才思敏捷、灵巧机智而著称。刚开始,曹操十分赏识他的才华,于是封他做了主簿,管理典领文书等事务。不过,杨修在任职期间恃才放旷,四处卖弄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引来了曹操的厌恶。关于杨修炫耀才华、揣摩曹操心意的典故,最著名的有以下几件:

有一次,曹操命人修筑了一座后花园。花园建成后,曹操前去参观。

转了一圈后,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

造花园的工匠们不明白曹操的意思,于是就去请教杨修。杨修笑着说:“门内写个‘活’字,便是‘阔’。丞相是嫌那道园门太宽了。”工匠们听完后茅塞顿开,立即返回到园中重建园门。完工后,他们又请曹操来参观。曹操看了重建的园门后大喜,便问左右:“是谁猜透了我的心意?”工匠们说:

“多亏了主簿杨修。”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聪明,实际上已经开始忌讳他了。

还有一回,有人献给曹操一盒美味的酥饼。曹操尝了一口后,突然提笔在礼盒上竖着写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把酥饼放在案头便离开了。

屋里的文武百官面对这三个字是百思不得其解,纷纷站着不敢妄动。这时,杨修走到了案头,看见礼盒上“一合酥”三个字后,便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酥饼递给了大臣们。大臣们疑惑地问:“我们怎能吃丞相的酥饼?”杨修却说:“是丞相在盒子上写的‘一人一口酥’嘛。”大臣们恍然大悟,把酥饼给分吃了,还纷纷称赞杨修机智聪明。曹操进屋看见这情景后,问道:

“你们为何吃我的酥饼?”杨修从容地上前回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您让我们‘一人一口酥’,我们怎敢违抗命令?”曹操见他又识破了自己的心意,顿时变了脸色,从心底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不过,曹操表面上依旧赞他“说得好,吃得对”。杨修见自己屡次获得丞相的赞扬,更加不知收敛、得意忘形了。他开始把自己的心智用在琢磨曹操的言行上,处处卖弄自己的聪明。

曹操生性多疑,生怕有人在他睡觉的时候刺杀他。于是,他常跟左右侍从和文武百官说:“我在梦中好杀人。在我睡觉时,你们千万别靠近我。”

有一天,曹操在睡觉的时候故意让被子滑落在地。他的贴身侍从见后,慌忙上前为他盖被子。曹操即刻坐了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又躺下继续睡觉。睡醒后,曹操假装惊讶地问道:“是谁杀了我的贴身侍从?”大家如实相告。曹操痛哭了一阵后,便下令将那位侍从厚葬。此后,大家都以为曹操真会在梦中杀人。而杨修又一次识破了他的意图,在即将举办葬礼时指着侍从的尸体叹息:“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闻后,对杨修更加厌恶了。

……杨修最后一次卖弄聪明是在曹操亲自率军攻打刘备的时候。那时,曹操多次攻打蜀军,都没能得胜。若是长期拖延,恐怕会耗费钱粮,挫伤士气;若撤兵回朝,恐怕会遭人耻笑。正值曹操犹豫不决之际,厨子端了碗鸡汤进来呈给他。曹操看着碗里的鸡肋,顿时伤感万分,觉得眼下的战事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时,夏侯惇将军进入了军帐,向曹操请示夜间号令。曹操叹了口气,随口说:“鸡肋。”于是,夏侯惇传令众人,都称“鸡肋”。杨修得知今晚的号令是“鸡肋”,便立刻让将士们收拾行装,准备回程。夏侯惇听闻这件事后,慌忙召见杨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回答说:“从今晚的号令便可看出,魏王不久后便要退兵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面对现在这局势,魏王一定在想,进不能胜,退怕人笑。

留在这里有什么益处呢?不如早日回去。明天一早,魏王必定下令班师回朝。我让大家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走时出现混乱。”夏侯惇听后觉得有理,说:“您可真明白魏王的心事啊!”于是自己也开始收拾行装。这一夜,全军上下都在忙着准备归程事宜。曹操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叱喝杨修:“我并没下令撤军,你怎么敢如此大胆?”杨修从容地以鸡肋的含意对答。曹操听后怒不可遏:“你竟然乱我军心!”他早就厌恶杨修的自作聪明了,现在正好借着扰乱军心的罪名,下令刀斧手将他推出帐外,就地斩首。

杨修就这么结束了自己“聪明”的一生。

杨修的才学无疑是超群的。无论在分析局势还是揣摩领导的心意方面,他都表现得相当准确、迅速。可是,他却犯了人际关系的大忌:自恃聪明、卖弄本事,多次自作主张,导致与领导曹操的关系破裂。

不明白如何与领导和谐相处——从这点来看,杨修实在是一个情商极低的人。他所担任的主簿一职,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客观地说,杨修虽才华出众,但却缺乏情商,不具备秘书的素质。秘书一职对人的情商要求是很高的,而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是情商要求的重中之重。秘书应当重视的一件事,便是与领导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妥善地表现自己的才智而不得罪领导。杨修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他忽视领导的权威,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遇事就炫耀聪明,只顾着自己出风头。若一个秘书获得的虚名比领导还多,他怎么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呢?杨修若了解情商的重要性,懂得韬光养晦,给领导留面子,便不会时刻将曹操的心意公之于众借以炫耀自己的才智,而落得个被斩首的下场。

学会察言观色是提高情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仔细推敲,杨修并不算是个聪明的人。这里所说的聪明,是指一个人的情商智慧。首先,杨修在曹操手下做事多年,理应对曹操多疑、好面子这些习性深有了解。

可是,每当他点破曹操的用意后,并未留意到曹操的脸色变化,反而沉浸在一展才华的喜悦中无法自拔,最终惹来了杀身之祸。其次,他洞察曹操在退兵前的心态,却依旧不顾曹操的满脸犹豫,以自己的意志代替领导的意志,鼓动士兵们作好撤军准备。所以,杨修不懂察言观色,难以压制自己的炫耀欲,多次抢了领导的风头,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范例。

把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也是修炼情商的必要手段。杨修被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嘴巴惹的祸。他多次揣摩曹操的意图,并不分场合地把这些机密泄露出去。尤其是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杨修不顾领导因战争失利而忧心忡忡,反而自作主张,在军中散布退兵的言论,使得军心涣散。从这一点来看,曹操以“泄密罪”杀他也不为过。在特定时刻,即使你已洞察全局,也该学会谨慎而言,懂得沉默是金。

其实,聪明是一个人的优点,能领会他人心意的人更是难得的人才。

一个人洞悉他人的心意后,最终到底会获得赞赏,还是让对方心生厌恶,便全看他的情商了。杨修若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猜透曹操的意图后不急于表现,而是适当地与他沟通,向他请示,或等曹操自己揭开谜底,恐怕就不至于惹祸致死了吧?像杨修这样高智商的人都因缺乏情商而受挫送命,可见,行事、做人都需具备一定的情商智慧,才能事有所成,受人赏识。  

3 . 聪明反被聪明误

按照正常的理论来说,智商高的人做事,一般都会考虑得十分周全,给自己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聪明反被聪明误”

的人。这些人的结局,往往是由智商超群、情商低下所致。

宋代文豪苏东坡留下了一首名垂千古的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在用自己毕生的磨难与艰辛告诫世人: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这首诗虽然是东坡先生对自己处世方式的自嘲,却饱含辛酸,拥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东坡虽才华超群,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常因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而遭到贬职。

有一天,苏东坡贬官期满后回到了京城,便去探望当朝宰相王安石。

那时,王安石碰巧有事外出了。苏东坡在书房等候时,看见了一首王安石放在书桌上还未写完的诗,名叫《咏菊》。

东坡先生平日就颇有目中无人的架势。当他看见这首写了一半的诗后,不由自主地笑了:“前年这老头还能下笔成千言,现在怎么竟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了?”接着,他拿起诗稿细细地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看完这两句诗后,苏东坡就连连摇头,心想:“他真是老得犯糊涂了。

上联写着西风,很明显是指秋季。而菊花正于深秋盛开,是最能耐寒、敢于与秋风搏斗的。纵使菊花枯萎,也不会掉花瓣。自古只见菊花干枯在枝头,哪会被秋风吹得落满一地呢?这两句诗明显是胡说八道啊。”苏东坡发现这个错误后沾沾自喜,忍不住提笔在诗稿上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题完诗后,他立刻发觉自己做得有些过火,心想这样子也太不给宰相留面子了。不过已经写上了,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他就以“有事没办,改日再来拜访”的借口告知门童,然后提前离开了。

不久后,王安石回到了书房,看到了续上的那两句诗,一眼就认出了是苏东坡的笔迹。他读出了诗中的讽刺意味,暗想:“这个苏东坡,贬官三年后还是这么狂妄、轻率。”王安石摇了摇头,并没将这件事声张,但决定给苏东坡一点小小的惩罚,好令他收敛一下狂傲的性子。第二天,王安石找了个借口,把苏东坡贬去了湖北黄州当个小小的团练副使。

苏东坡被贬后一直不服气,一心想着的是王安石心胸狭窄、小题大做、公报私仇。他在黄州住了一年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阳节那天,苏东坡邀请好友去后院赏菊。一进园门,他就看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

而他一瞧枝头,发现连一朵菊花都没有。原来,不同地方的菊花各有不同,有的会落瓣,有的不落。苏东坡顿时傻了眼,脑海里浮现出给王安石续诗,奚落王安石的往事。他暗自悔恨,终于领悟到了自己的无知与肤浅。

自从看见黄州的菊花落瓣后,苏东坡一直闷闷不乐。几天后,他决定以代替当地太守向王安石送表章的名义,回京向他道歉。

东坡想起一年前自己遭贬职时,王安石曾经对他说过的话:“老夫幼年灯窗十载,以致染上顽疾,老年常复发。太医说,需取瞿塘中峡之水冲茶,方可根除。希望你回京时能为老夫携带一瓮中峡水。”当时,苏东坡还对王安石“公报私仇”一事愤愤不平,所以一直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现在,东坡想要办好这件事,来赎自己的妄言之罪。

几天后,苏东坡便上路回京了。途径三峡时,他被周围的美景吸引了,潜心于赏景吟诗,便忘了取中峡水之事。等他记起来时,船早已过了中峡,驶入下峡了。正当他想掉转船头,回去取水的时候,水手们连忙劝他:“逆水而行,恐怕几天都无法到达中峡。三峡相连,中间并无阻隔。上峡的水流入中峡,中峡的水流入下峡。本来就是一江之水,谁能分辨是中峡还是下峡?”东坡觉得此话有理,暗想同是一条江里的水,根本没什么分别。是,他把下峡的水装了满满一瓮,便继续上路了。

苏东坡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王安石,并把瓮中的水献给他。

王安石尝了一口下峡水泡的茶后,问道:“这是中峡的水吗?”东坡回答说:

“是。”王安石哈哈大笑:“好你个苏东坡,又来欺瞒老夫了。这明明是下峡的水!”苏东坡听后大惊,忙问他是如何分辨出来的。王安石细细地向他解说了一番:“三峡的水性,出自于《水经补注》。上峡的水性太急,下峡太慢,只有中峡缓急居中。因此,用上峡水泡茶时,茶味太浓;下峡水泡的茶,味道太淡;而中峡水能使茶味处于浓淡之间。用你取来的水泡茶,茶色半晌之后才出现,味道又淡,所以得知你取的是下峡水。”

一番谈话后,苏东坡对王安石的博学多才肃然起敬,又为自己的自傲懵懂感到惭愧,于是连忙下拜请罪。

王安石笑着说:“你何罪之有?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你太聪明,以致疏忽大意罢了。今后还需留心观察,千万不可轻言妄断。”

苏东坡的经历发人深省。在高智商的聪明人身上,似乎都有这么个共性:觉得自己见多识广,常常恃才而骄,不注意处理人际关系,而使自己蒙受损失。才子苏东坡也是如此。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不免有些轻狂、自负,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得不够成熟、理智,因此多次遭到贬职。

“不要告诉别人你比他聪明。”——这是在为人处世方面情商较高的一个表现。一个人纵使是天才,若锋芒毕露,不知收敛,也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与人交往的时候,不管自己有多么优秀,也不能在他人面前肆意卖弄,摆出高人一等的架势。回顾苏东坡坎坷的官场历程,发现多半都是锋芒过盛所致。聪明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就,也可毁灭一个人的一生。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地展示才华,利用自己的聪明来保护自己。那些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在众人面前指手画脚的人,多半是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了解,那其实是一种无知。苏联的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就曾说过:“自我评价越高,实际能力就越低。”由此可见,若将自己的才华在众人面前随意卖弄,不但会给自己的聪明打折,还会招来嫉妒,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无论你的才智多么超群,也应保持谦虚的态度,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一代才子苏东坡都因锋芒毕露而仕途坎坷,更何况那些才华并未赛过东坡先生的人呢?若他们四处夸耀自己的本领,炫耀自己的小聪明,便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这点小聪明而误了一生。

有人说:“苏东坡的才智在那个时代是超乎寻常的、不被理解的。他不能融进那个时代,所以被聪明误了一生。那不是聪明的错,而是时代的错。”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共性: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他们经历的挫折往往会少得多。人人都渴望展示自己的个性,渴望获得更多的宽容和呵护。可是,社会运行的轨道并不会以一个人的意志而发生偏移。与其终日闷闷不乐,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不如趁早调整心态,使自己融进时代的潮流里。这并非意味着趋炎附势,而是指我们要妥当地展示个性与才学,同时还需注意群体的和谐。你可以有个性,但不应太尖锐;你可以与众不同,但应做到与团体看起来和谐统一。情商高的人,懂得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融进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从而利用多种资源获得成功;而那些恃才而骄的“聪明人”,往往会忽视人际关系的作用,使自己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仅有智商是不够的。拥有高智商的人,切忌高傲自负,还得提高情商来让自己的才智发挥得恰到好处;智商平平的人,更要重视情商智慧的培养,使自己迈入智者的行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