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有人这样说过你吗(5)

爷爷奶奶的“孙子兵法” 作者:向明


五、“这个人很唠叨”

小明今年6 岁了,平时很乖巧,很是招人喜欢,可就是有一个毛病,吃饭时不好好吃,吃几口就要去玩一会儿,而且总剩饭。

这天,奶奶又追着小明喂饭了。

“来,宝贝,还剩一点了,使使劲,吃了它,吃完再玩。”

“不嘛,奶奶。我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小明已经不想再吃了,边说边躲着奶奶。

“好孩子,听话,把这些吃了,吃了之后好长得壮壮的,多吃饭,很快就能变成小男子汉了。来,乖,先吃一小口。”奶奶追了上去,继续劝小孙子。

“奶奶,我真的吃不下了,我不吃了。”小明依然不想吃。

“这孩子,不吃不就浪费了吗?来,快吃。”奶奶仍然坚持。

“就那一口饭,扔了又能怎样?”看来小明是真的吃饱了,他平时是不爱浪费东西的。

“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珍惜粮食了。来,你过来,奶奶给你讲讲我小时候。”

小明很不情愿地走了过去,他知道,奶奶的教育课又要开始了。

“奶奶小时候啊,可没现在的生活好。那时候家里很穷,穷到什么样子?

都吃不饱饭。那时候哪有米饭吃啊,吃的都是玉米面的饼子。可就是玉米面饼子有时候也吃不上。记得是六几年的时候,全国饥荒,那时候只能吃草根,有时候草根也没有……”

一个小时过去了,小明睡着了,奶奶还在讲,她讲得很投入,完全沉浸到了回忆里,根本没有发现小孙子已经睡着了。

小明和奶奶的关系很好,从小由奶奶带大,晚上也总是跟奶奶睡,可就是怕奶奶给他讲“道理”。每次奶奶要给他讲的时候总是找借口溜开,有时候跑不掉了,就只好坐下来听,多数都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奶奶平时便有唠叨的习惯,看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总要说上一番。

时间久了,儿子女儿都不愿和她说话,嫌她啰唆,每当奶奶要开始讲道理的时候都会赶紧走开。无奈,奶奶就只好经常和小明聊天,可时间长了小明也感觉不耐烦了。

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有的发生在祖孙之间,有的发生在父子之间。人到一定的年龄之后都喜欢回忆,老人更是喜欢把记忆中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困扰他们的是没有听众。

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子女们抱怨,说自己家的老人变得更唠叨了。

生活中,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面前都是有些唠叨的。这种唠叨无关性格,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不放心。

所以,子女眼中的父母的那份唠叨,在父母眼中应该用另一个词来替换才更准确,那就是嘱咐,这种嘱咐是一份牵挂。

因此,让家长完全戒掉唠叨的习惯似乎很难,因为对他们来说戒掉唠叨首先要戒掉的是自己对孩子的那份关爱。

但这个问题并非无解,说到底,唠叨也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何不换一种形式呢?

案例中的奶奶,显然是想通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来教育小孙子不要浪费,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也的确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节约。不过她选择的故事显然有些不恰当,孩子的内心是简单的,那里面空间很小,只容得下快乐,也应该只有快乐才对。那么沉重的话题,孩子的内心是负担不了的,难以引起他的兴趣也就很正常了。

在给孩子讲道理、举例子的时候,家长不妨换个思路,以一种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跟他说或许效果会更好些。就拿案例中的这位奶奶来说,不妨把故事讲得轻松一些,可能她不会去编故事,只能按照自己曾经历过的或者是看到和听到的来讲。但我们换一种形式或许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她讲的那个故事我们可以换成这样: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它平时不爱干活,到了冬天后就没有粮食吃了,只能吃一些冻死的植物的残根……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不过把故事中的人物换成了一个小动物,这样一来,小孩子的心中便充满了好奇,同时再加上一些轻松的语气,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老人们千篇一律的故事,时间久了,肯定会让听的人感觉到疲劳和厌倦,可是让他们不去回忆也是很难的,这时就需要找一个平衡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张奶奶是怎么让小孙子接受自己的“唠叨”的:

张奶奶的小孙子叫奇奇,今年5 岁了,小家伙从小跟着奶奶长大,两人的感情很好,张奶奶没事的时候就给小孙子讲自己过去的事情:

“我5 岁的那年,家里出了一件事情。”

“是不是您自己养的小猫走丢了?”奇奇问道。

“这个故事给你讲过了吗?”张奶奶看到孙子的反应后问道。

“嗯,上周给我讲过的,说是养的一只小花猫丢了,你很伤心。”奇奇认真地答道。

“哦,那咱们就换一个,这次不讲奶奶的故事了,讲隔壁李奶奶的故事好不好?”张奶奶发现问题后马上决定换一种讲法。

“好。”奇奇听到后来了兴致。

“李奶奶5 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你猜是什么?”张奶奶问小孙子。

“猫丢了。”奇奇下意识地答道。

“不对,她养的一只小白兔不见了。”

“那后来呢?”奇奇好奇地问道。

“后来啊……”

张奶奶讲的还是那个故事,一样的时间,一样的情节,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人物、换了一种称谓而已,但小奇奇就像第一次听这个故事一样。

孩子还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只要不是完全的重复,他们是不会轻易地感觉无趣的。因此,在我们没有那么多故事情节可讲的时候,换一种方式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小结 唠叨的背后是一种牵挂,牵挂的背后就是家长的一颗拳拳之心了,这颗心对孩子是绝对敞开的,也是完全无私的。但有时候却招致孩子的反感,究其原因,无外乎方法出了问题,改变一种爱的方式,你的世界或许会更加开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