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 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原则(2)

怎样辅导孩子的学习 作者:杨益斌


不要只灌输知识不传授方法

有一个故事:

两只小山羊帮老山羊收白菜,老山羊要送东西给小白羊和小灰羊。小灰羊要了一担白菜,而小白羊要了一包白菜种子。小灰羊收了白菜后,每天都躲在家里吃老山羊送的白菜。没过几天,白菜就被小灰羊吃光了,小灰羊只好又开始挨饿了。小白羊要了白菜种子后,在自家院子里整了一块地,洒下种子,浇上水。经过辛勤劳动,小白羊自己也能种出许多白菜了。这些白菜不仅够自己吃,还能送给亲戚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勤劳才有收获。或者形象一点说:只有学会了自己种菜,才有吃不完的菜。

“鱼与渔”的故事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一个老渔夫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他没有利用捕鱼的旺季为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准备更多的食物,而是利用人生最后的那段时间,教孩子们捕鱼的方法。他留给人们最后的话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们学了捕鱼的方法才知道,在寒冷的冬天,大家团结起来用利器和巨石在冰面上破一个口,就可以在口里钓出许许多多的鱼。孩子们正是用这些自己钓来的鱼养活了自己。

精明的商人不会直接把自己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让子孙们学习更多赚钱的方法,有时甚至专门让子孙去经受磨炼。

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跨世纪的一代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正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至于落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一份贡献。因此,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要忽视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孩子喜欢某一门课程,很多时候是因为放学回家后有人愿意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并肯定他的进步。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他们可喜欢听了。”也有的说:“我喜欢数学课,因为回家后算数经常得到妈妈的赞扬。”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进步不听、不看、不肯定、不赞扬,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受到打击。

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作为家长,你都应该说:“孩子,你比以前进步多了,继续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当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显时,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对他说:“你每天都在进步,别着急,会好起来的!”无视孩子的进步,仅仅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就全盘抹杀孩子的成绩,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也许在无意中,家长会因为过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或艺术家。

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也许孩子成绩没有别人好,做事没有别人快,脑筋没有别人聪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应该珍视孩子的进步。在孩子看来,只要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父母就应该是高兴的,就应该表扬自己。可是有的父母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时候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样一来,孩子就很难看见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自己没有用的想法,从而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因此,随时都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或者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宽容,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赏识,这会让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气和信心。

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为何有那么多的冲突?为何变得那样不好理解和沟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少的父母往往想将自己往昔失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孩子来弥补、实现,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学习。

父母越是不得志,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父母越是壮志未酬,越是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补偿,老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去实现。

的确,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有不少家长失去的东西很多。例如,有的家长本来有很高的天赋,但是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有的家长有某方面的潜能,但是由于缺乏懂行人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是以遗憾告终……

于是,在这类家长的潜意识里,就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实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实现的愿望。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一定非要让孩子来实现。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孩子的条件和素质。

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期望一致当然最好。但是,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不符合父母的愿望,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办?是强迫孩子,还是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一块自由驰骋的天地,让他们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才能?答案自然是后者。家长绝不能越俎代庖。那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孩子智慧的幼芽刚一出土就遭到损伤。

作为家长,对往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种遗憾,还是应该理性地对待:一是不要凭一时的冲动强迫自己的孩子接受;二是即使发现孩子有可能实现自己以往没有实现的愿望,也要选择一种比较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前途的权利。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能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父母设计好的框子限制住。不然,他们也会同你们自己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也就留下了自己的遗憾,而他们的遗憾又由谁来补偿呢?

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成才,而不要强行让孩子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生活。将孩子童年淹没在父母精心设计的成才模式里,将孩子驯化为另一个自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不要总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许多父母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不知不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家的优秀。“你看你的同学×× 多好,回回都考第一名。”“你瞧×× 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这些话听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不了自信心,而且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非常地憎恨,无形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了,这样的后果是惨重的。

毋庸置疑,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善心,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

但是,有时候善心也会做坏事。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作比较,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作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童年时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那样聪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虽然说得直白,却有很深的道理,可惜常常不被人们重视。试想,人的个性差异如此之大,有些事不是谁都做得了的。所以最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相比。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也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能学得来的,所以最好别和他们去比。

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用挖苦的口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却是完全错误的。孩子尽心了,切不可一味地苛求他们。因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在他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我曾经和许多的家长、孩子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也经常有许多家长在我的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读书不够刻苦,比不上某某某。说这些话的时候,家长不但自己感到非常气愤,也常常将这种表情传递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对家长的这种比较,越发产生反感,不但起不到促进的效果,反而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

有这么一个案例:

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这天姨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 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总是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来一下。”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走过来。“小明,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在我房间里。”小明很慢地回答。

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科上了90 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小明。”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小亮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那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小亮面前受训了,小明还是感到下不了台,只好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从此,小明就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他多么需要得到鼓励。但他从小就感到来自小亮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他,成绩更是大幅度下滑,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还没上完初中,便辍学在家了。

可见,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这样的孩子通常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即情绪受困扰。在行为表现方面,这样的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的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基于上述情况,父母便认为孩子顽劣不值得疼爱,从而更会多一些比较,造成恶性循环。

所以,家长不要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要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毕竟,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

人生在世,从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导致失败。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就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气。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了。

辅导孩子不能一曝十寒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程。家长要有恒心和耐心,要有长期的教育计划和短期的教育安排,要从近期目标做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实现长期计划。还要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对工作中的失误和疏漏,要及时弥补和补救。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成才的首要环节,搞好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教育孩子时必须要有恒心,要有“磨杵成针”的精神。父母务必坚决克制自己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的心态在不少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即使家里有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学生也在所难免。我们也有为孩子的学习和竞赛成绩着急的时候,可干着急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有倾注全部的爱心、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要想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才,首先自己就得知难而进,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不能半途而废。一旦确定了教育孩子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就应当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树立起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假如家长都不能坚持,何谈孩子的恒心。如果已经领悟了一些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会了一些有用的教育方法,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那也是教不出什么名堂的。这时,你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是急躁不得的,急躁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只有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慢慢地教起,长期坚持下去,才有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