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救救中国教育,救救孩子

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 作者:何文


每天,当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身着各种校服的中小学生便奔波在了上学的路上。他们或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奔向校园,或在公共汽车站焦急地等待。在农村,中小学生每天和父兄们同时走出家门,甚至跋山涉水来到学校,风雨无阻。他们背负着家长的期待,承载着自己前途的重压,奔波在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之间。

天真无邪的孩童和青春激昂的青少年,本该享受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快乐,然而,身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快乐对他们而言,似乎遥不可及。小学生向重点中学冲刺,中学生向大学冲刺,他们像战场上的士兵,时刻准备着冲锋陷阵,直到高考过后,金榜题名时,这样的日子才可能结束。

然而,这也只是一小部分孩子。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尽管他们如此辛劳,也未必能够考上大学,特别是自己理想的大学。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于这些不能上大学的“大多数”,教育界、学校老师甚至孩子家长,似乎也没有真正关注和了解过他们。

现在社会关注的中小学生主要是以下几类:首先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诸如高考状元、奥林匹克竞赛的冠军等;其次是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如写小说的、有发明创造以及有体育和艺术特长的;最后就是出了事的“另类”,如因偷盗抢劫、杀人放火等成为青少年犯的。而那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数”,往往是被社会、学校甚至自己的家庭所遗忘的。

如今,中国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应试”,于是升学率成了每个中小学追求的目标。为了追求升学率,中学里的优秀师资主要用在少数可能上大学的孩子身上。我们的中学基本上就是为这些少数学生服务的,大多数可能上不了大学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进入中学教育的视野。学校对于他们的基本态度是:在不惹事、不捣乱的前提下,维持到他们毕业。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被认为不能上大学的孩子,不仅没有优秀教师的教育和辅导,甚至还受到歧视。全国的中学分为重点和非重点,重点中学又分成各种班。这种划分在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歧视。大多数非重点中学、非重点班的孩子就像以前划分的阶级分子一样,他们的身份低人一等。他们受到的压力不仅是学习方面的,更多的是人格和权利方面的。在学校他们属于被忽略不计的人群,见人自觉矮三分,甚至在自己的家人面前他们也没有自信,不敢抬头。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怎么可能健康向上、积极进取?

学习成绩的好坏,并非完全取决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高考的恶性竞争下,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可以弥补某些不足,但不能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科学家也许没有经商的本领,哲学家也少有从政的才能。学习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学好数、理、化以及政、史、地。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或史学家。因此,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少数有能力上大学的孩子而遗忘了大多数没有能力上大学的孩子,更不能让这“大多数”带着心灵的创伤走出校门。

不少学校曾发生过学生自杀的事件,这实质上是对现实教育的一种抗争。教育应该是一种整体的教育。任何教育都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育只有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和良好品行的人,才是成功的。而让走出校门的“大多数”成为冷漠无情,甚至是具有对抗心理的公民,是中国教育真正的失败之处。

退一步看,我们的教育在伤害了不能上大学的“大多数”以外,对于能够上大学的“少数”又是怎样教育的呢?

一个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学习成绩差,就一切完蛋。因此,在中小学,学习优秀的孩子是学校的宠儿、学校的骄傲。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校把学习成绩当做衡量孩子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种标准也会影响到社会和家庭。如果孩子学习好,就是社会和家庭里的好孩子,即使有些其他缺点也不在意;如果学习不好,就是坏孩子,即使有很多其他优点也不能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赞赏。这样,那些上大学的孩子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宠儿,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宠儿。他们是伴随着阳光、鲜花和掌声一路进入大学的。

但是,聪明不能代替道德,智力不能代替良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很好的品德教育,肯定是一种缺憾。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自己觉悟,在良知和德行方面慢慢健全。有些孩子则因此而碰壁,甚至走上极端。

现在的中国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几乎都有一段不适应的过程,几乎都有失落的感觉。他们具有受宠和被惯孩子的全部心理特征。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经历挫折,难以承受打击。

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规模越办越大,但学生的素质到底如何呢?

走在校园里,与老师主动打招呼的少了,而到处乱跑、追逐打闹的多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少了,和老师顶撞的多了。很多刚从教的女教师,经常被学生气得直哭。许多学生表现出了一副唯我独尊、玩世不恭的态度。一幕幕“校园江湖”在上演着,他们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为所欲为。然而,在这一点上,教育界的元老们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学校发生这类事件后,学校领导总在拼命地掩饰,我们的媒体也总是保持沉默,试想,这样下去怎能让人引以为戒呢?

中国的素质教育也推行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学生的素质却没有得到提高呢?马克思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既然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进行修正呢?

中国早在封建社会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但我们的政策总是在两边徘徊,不是极“左”,就是极“右”。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会儿反“左”倾,一会儿反“右”倾,反来反去反出了个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已深入人心,但具体理解其内涵的又有几个?恐怕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对其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上吧。

在这里,笔者无意对素质教育指责什么,也许素质教育的确是好东西,但农村有一句俗话叫“经是好经,都让歪嘴子和尚念坏了”。不可否认,素质教育在推行过程中,的确困难重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次的改革,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其实原因很简单,来得太急,不适合国情。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人民公社化”,想法是多么好,领导人也是雄心勃勃,但结果却被证明是错误的。

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说白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欧美的教育,但中国的发展进程与欧美相差甚远,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也大相径庭。即使这样,我们的教育部门依然在生搬硬套地借用别人的教育方式。如今,学生的学习内容越来越花哨,但学生的兴趣好像并没有提高多少。每次领导检查的时候,素质教育的佼佼者们总要拿出他们的成果来展示。课堂上,老师激情满怀,一会儿幻灯片,一会儿影音视频,学生一会儿鼓掌,一会儿欢呼,气氛活跃,其乐融融。其实谁都明白,这一切都是老师们在上这节课之前,让学生们训练了无数次的结果。

在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如今的孩子愈发娇纵,愈发以自我为中心,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政策对他们太关怀了。如今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老师唯一能用的手段就是给他们讲道理。有时候讲得老师自己都感动了,而学生却无动于衷。这几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听起来不错,但我们也应该明白,老师不是神,他们也是平凡的人。况且他们能用的手段毕竟很有限,就像一个勇敢的士兵,不给他枪炮,恐怕再英勇也只能当炮灰。

……

面对如此多的教育弊病,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已迫在眉睫。

1977 年,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现在,我们需要同样的勇气和魄力对僵化的中国教育体制开刀!

当然,拯救我们的孩子,拯救中国教育,除了改革教育体制外,还有很多相关的事情要做。譬如,改变人们狭隘的望子成龙的观念,宣传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再耗下去,我们这个民族、国家还有什么指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