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喜欢攀比怎么办

中国家长怎么这么难 作者:何文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校园里的攀比之风也愈演愈烈。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经常跟别的孩子攀比伤透了脑筋。

一位爸爸说:“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有一次,我开着奥拓车到校门口接他,可是他却不理我,自己往前走了,直到看不到同学才上车。他说:‘爸爸,咱们家什么时候把这辆破奥拓换掉呀,别人家都是开宝马、奔驰的,多神气……’”

无独有偶,一位妈妈说:“孩子上学后,要求总是特别多,同学用什么文具,他就让我给他买什么。开学前刚买的书包,他非说过时了,一定要买一个更好的,不然在同学中‘很没面子’,我告诉他书包是刚买的,不能再买了。为了这事他整天和我闹别扭,结果我又给他买了一个,我总不能因为一个书包整天看着他撅着嘴不写作业吧,我真不知道明天他还会要什么。”

面对孩子的攀比,家长往往会显得无奈,同时还有一份淡淡的隐忧,担心这种攀比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扭曲孩子的心灵。

其实,每个人都有攀比心理,这种比较实质上是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的表现。

人人都有向上的心理,孩子也总想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夸奖,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孩子往往会把与自己条件相当的同学或伙伴作为比较对象,试图以自己在某方面的“出色”把别人比下去。但是,如果攀比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者盲目攀比,通过攀比产生了嫉妒别人、打压别人的心理,或者由此而产生了某些不良行为,这样的攀比则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家长所担心的,也正是攀比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如何引导孩子把攀比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很重要,其中的关键是比什么、跟谁比和怎么比。

转移孩子的比较视点

谈到攀比,孩子们关注物质的、外在的东西比较多:谁的零花钱多、谁穿的衣服时髦、谁的学习用品新潮……这些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炫耀的资本和周围孩子们追逐的目标。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只是孩子还小,对事物认识的范围和深度都有局限性,所以关注的内容多停留在表面。因此,当孩子出现盲目攀比的行为时,父母可以“借题发挥”,引导孩子转移“视点”,比如物质上的攀比通常是以“拥有”或“享受”为标准的,这时我们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引导孩子,比如,谁的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谁穿的衣服更得体……另外,在学习上比,谁进步更大、谁更勤于思考;在人际关系上比,谁的朋友多、谁与同学的关系最好等,帮助孩子找出更多的可以和别人比较的自己的优势,来抵消某些不如别人的方面,使孩子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帮孩子找对比较的目标

与“大款”的孩子比阔,与“当官”的孩子比谁家的关系多、“路子广”……孩子以家长的“优势”进行攀比,往往会忽视自身的努力,以致自身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埋怨家长。家长应当让孩子知道,家庭背景是不可比的,父母的优势或劣势已经成为事实,真正有本事的孩子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引导孩子面对现实

有时候,孩子和同学的攀比尤其是物质方面的攀比,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才能实现。所以对家长来说,正确引导孩子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甚至杜绝不良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有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家长从不告诉孩子家庭经济状况,生怕孩子被人瞧不起,甚至“打肿脸充胖子”,满足孩子的物欲。这种虚假的表象在助长孩子盲目攀比的同时,也使得家庭不堪重负。明智的父母应当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家庭生活的“真相”,当孩子真正了解了“爸爸下岗了”、“咱家买不起”的含义,就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有时候,在攀比的压力下,有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同学,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产生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为孩子作选择的时候,要从孩子自身的情况出发,避免期望过高,同时鼓励孩子在自身可控的范围内作出努力,认识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合理调整目标,寻找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别人的办法。

攀比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不是孩子的专利。对孩子的攀比,家长应该正确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让攀比成为孩子进步的助推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