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特纳式的电视产业(2)

总开关 作者:吴修铭


1976年,特德·特纳完成了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他创建了第一个有线电视网,说得更准确点,是创建了第一个能够向全国各地有线电视公司供应节目的电视台。他用卫星新技术作为自己的导线代替了必须向AT&T公司租赁方可使用的长途线路。只要有了卫星,像特纳在亚特兰大的WTCG电视台一样的任何单个电视台的信号都可以射进太空,然后在卫星的作用下被反射回地球,到达无论是新泽西还是密歇根,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有线电视公司。从技术上来说,特纳所创建的与其说是“超级电视台”式的网络(即由一家电视台提供全国都可接收到的节目信号),不如说是当今有线电视网的原型。

说句老实话,使用卫星技术播送电视节目并不是特纳的创举。由杰拉尔德·莱文等人经营的HBO(家庭影院网)从1972年开始就用这种方式提供所谓的付费电视服务,有线电视用户交纳一笔额外的费用,就可以收看到特别的节目,例如弗雷泽·阿里的拳击比赛和电影故事片。尽管付费电视具有创新性,意义重大,但是对于主要广播公司来说不存在威胁,只是一种补充。而特纳的所作所为则完全不同,他的WTCG电视台的信号能够覆盖全国各地的基础有线电视网络,如此一来,特纳是在同广播业三巨头进行面对面的交锋。那些依靠有线电视设备才能收看到三巨头广播节目的数量众多的用户,同样能够仅凭电缆收看到他的节目。开始时他的生意不大,只为散处全国不同地方的4个有线电视运营系统提供服务,可最后他把生意做大了。

特纳的经营模式非常简单。大部分的经费开销仅仅局限在运作电视台的成本上,包括播放某些电视节目的花费(例如老电影),以及通信卫星的租赁费用。同时,有线电视的经营者[例如有线视界(Cablevision)这样的公司]为了取得播送特纳电视频道的权利,会向他支付一定的费用。特纳还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观众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自己的频道招揽广告商。出售广告位的价格自然不会高于广播网的要价,然而正是因此,特纳的广告位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很多瞄准了地方客户群的公司并没有像可口可乐公司那样庞大的广告预算,而特纳的频道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一直以来,有线电视用户在一些备选的“基本”电视台名单中选择希望收看的频道,并向有线电视经营者支付相应的费用,这份名单中还会包括一些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大多不附带商业广告的频道(例如HBO)。而有线电视经营者为自己播送的频道所支付给各电视台的费用也会有差别[例如,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就要比教育频道贵一些],现在同当时都是这样。这些大体上就是特纳定下的规矩,而整个有线电视产业到今天为止都是这样运作的。

特纳的经营模式虽然切实可行,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真正做起来可就难多了。特纳这样描述当初为自己的网络招揽广告商所遇到的困难:“我知道要说服纽约广告界人士很难,不过我并不知道会有多难。我派出的第一批推销人员最后的结局就跟《拯救大兵瑞恩》开场那一幕里的士兵一样,所有人都被撂倒了,就剩一个人还在单打独斗。”

尽管特纳将自己描述成勇敢的解放者,把那些广播公司比做是卑鄙的镇压者,不过他所提供的电视节目称不上是美丽新世界。他的有线电视网播送的内容,基本上是些过时的电影电视和摔跤比赛以及卡通之类的专门节目。WTCG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包括过时的情景剧《我爱露西》和《绿野》,以前的卡通动画片《摩登原始人》和《赛车手》(后者是一部从日本引进的译制片),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以及不可或缺的亚特兰大勇士棒球队的比赛转播(1976年,特纳买下了这支球队,部分是出于提供电视节目的考虑)。如果说特纳在播送节目方面也算是个革新者的话,那么他的革新很有些似是而非,他为昔日的经典和稍显“低档”的职业摔跤比赛以及音乐录像带节目找到了一批观众。不过就算是在炒冷饭和收旧货,特纳一样能想到堂皇的说辞,他认为他是在把美国拉回到电视业的黄金时代。他曾经说过:“我想回归本源,回到最初的美好。”怀旧的情调,善恶分明的理念,艰苦打拼的方式——播送节目的人如此,节目本身也不遑多让。

到了1978年,50个州中都有了提供特纳电视台节目的有线电视经营者,而特纳所梦想的全国性网络也因此成为现实。特纳为后来者开创了一条道路,任何新兴的全国性有线电视网都有了门径可循,得以选择一种专门的节目类型进行播送。特纳曾经说过,如果他生在另一个时代,他会成为一个探险家;不过生在当时的他同样开辟了一片处女地,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为有线电视产业这个荒凉的国度带来了人口爆炸般的热潮。从1926年在发明家的手中问世以来,电视是第一次以全面开放的媒体的面貌呈现在众人面前,突然之间,关于这种媒体该何去何从的意见蜂拥而至,并且在有线电视的电缆上成倍增长。

不到10年间,有十多个有线电视网络投入运营,其中包括ESPN、音乐电视台(Music Television,MTV)、精彩频道(the Bravo,1980年投入运营之初还是一家致力于播送戏剧和表演艺术,不插播商业广告的电视台)、放映时间(Showtime,该台播放近期的电影故事片,因而是HBO的竞争者)、黑人娱乐电视台(Black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BET)、探索频道(the Discovery Channel,播放大众科学)和气象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这些网络由于运营至今而更为人所知,不过它们绝不是全部,很多其他的网络都已经倒闭或者被其他公司收购,例如美国艺术频道(ART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线电视以及卫星新闻频道。

特纳本人也不甘示弱,1980年,他建立了自己的第二个网络,也就是他盛名所归的CNN。特纳建立这个新闻网可以说是对自己电视节目理念的颠覆。他最初创立的电视台几乎从不播放新闻,他曾经说:“我讨厌新闻。新闻坏透了,让大家都感觉很糟。”然而,看到全国人民都在准时收看广播业三巨头的晚间新闻,特纳又怎能放过这个巨大的商机(或许在他眼里,这也是个恶作剧的好机会)。

有线电视最终没能成为那些为之身先士卒的有识之士所设想的样子。社会共同利益和公认的真善美并没得到什么助益,倒是各种形形色色的特殊品味得到了满足。有线电视迎合了各种各样在曾经的媒体中遭到冷落、未受重视的人群的趣味。各大广播网络从一开始就将观众群锁定在美国社会广大的中产阶级群,而有线电视则分别瞄准了少数种群(黑人娱乐电视台和西语电视台Telemundo)、终身学习者(探索频道和历史频道)、新闻迷(CNN),还有那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多么热爱气象预报的人们。然而,正是因为有线电视能够为所有人提供所有,很多人开始思考这种媒体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我们可能会觉得,全美观众是由许多具有不同趣味的人群混杂而成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尤其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之后,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各大广播网络的运作原理与此恰恰相反。广播网络的形制决定了其工作原理,它们将国家看做是一个拥有相同文化追求的统一社区,这种观点可说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所说的volksgemeinschaft(国家联合共同体)的一种良性变体。要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是作为全国性网络在提供服务,不仅仅是因为其网络覆盖范围,而更是因为它旨在为所有人提供统一的节目内容。各位读者应该还记得,那些播送具有派别性或小众趣味内容的广播电台被联邦通信委员会看做是“宣传”电台,在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支持之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贯彻着它们将整个国家的趣味统一起来的使命,这也成了广播业数十年来的崇高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