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AT&T归来(1)

总开关 作者:吴修铭


2002年,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未经法院批准签署了一项政令,授权国家安全局对美国公民的电话通话和互联网活动进行监控。这项政令的具体内容和部署执行都是机密,时至今日国内的这张监控网到底有多大多密尚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国家安全局无法独力承揽这项政令的执行工作,他们需要帮助,而最重要的就是来自全国最大的电话公司的帮助。

4年之后的2005年12月,《纽约时报》刊载了政府未经法院批准安装电路监听器的内幕消息。参议员阿伦·斯佩克特(Arlen Specter)于是传唤AT&T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惠特克(Edward Whitacre)到议院司法委员会接受问询。在司法委员会的听证室里,身为该委员会主席的斯佩克特一改自己原来做检察官时的沉着镇定,话音中显出些许紧张。他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向惠特克发问:

“AT&T公司是否曾将电话用户的私人信息透露给某些执法机关?”

“我们是守法的,议员先生。”惠特克答道。

“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惠特克先生。你知道这一点。”

“我要说的只有这么多,我们是守法的。这就是我的回答。我告诉你我们从不违法乱纪,我们是守法的。”

“不对,你所说的是法律上的最后结论,惠特克先生。”斯佩克特越来越耐不住性子了,“这个结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而我需要知道的是事实。你所管理的公司是否曾向联邦政府或者任何执法机关提供信息,关于电话用户的私人信息?”

“如果这么做合法,而且又有人要求我们这么做,那我们当然会这么做。”

“到底有没有?”

“议员先生,我要说的就是我们是守法的。”

“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这是在逃避问题。”

“这就是我的回答。”

这是惠特克在2006年的证词,也是AT&T公司自重生以来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高调现身。我们可以从这个戏剧化的场景中看出1984年以来所发生的变化:22年过去了,曾被解体的贝尔系统又回来了,而且再度同美国政府携手进行紧密合作。继承西奥多·韦尔衣钵的这位埃德·惠特克

埃德是爱德华的昵称。——译者注虽然同前辈一样雄心勃勃,但他其实是个完全不同的人,由他管理的AT&T公司也同从前的那家公司很不一样。韦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他热诚的信念中,贝尔系统有责任为国家提供公用事业服务,并建造全世界最优秀的电话系统。“我们要尽一己之力,为公众负起‘职责’和‘言责’。”1911年韦尔如是说。惠特克则代表着另一种企业文化,他的信条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和监控最小化。曾经有一位记者向惠特克询问AT&T公司的经营理念,他列出了三大重要原则:“我希望我们是最棒的,我希望我们公司的股价是最高的,我希望我们员工的工资是最多的。” 惠特克能够重新建立起AT&T公司,其实是受益于联邦政府在21世纪初的通信政策,同时也代表了那个时期企业界的整体文化氛围。AT&T公司顺势而变,在竞争的名义下寻求垄断和强权,挥舞着自由主义和小政府的旗帜将调控体制转向对于其他竞争者不利的方面。不过,要说在AT&T公司与政府的合作中,受惠的仅仅是AT&T公司单方面,那就有失偏颇了。惠特克的证词尽管没有明说,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AT&T公司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政府。

惠特克掌控全局这位AT&T公司的主要重建者小爱德华·惠特克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他长得特别高,走起路来却特别慢,说起话来更是慢条斯理,而且带着得克萨斯人特有的拖腔。有一位曾经任职于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官员这么评价他:“他总是很客气,不过非常吓人,让人有种感觉,要是谁敢管他的闲事,那这个人就完了。”惠特克虽然是一家远程通信公司的总裁,却是个勒德分子式的反对技术进步的人。他的办公室里没有电脑,他也从不愿意使用电子邮件。“我算不上是电脑盲,”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么说,“不过也差不了多少。”

1999年,《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将埃德·惠特克作为封面人物,标题是“最后的垄断者”。这篇专题文章展望了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残酷的竞争面前,惠特克和他的贝尔公司将何去何从。《商业周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自入行以来一直接受垄断公司理念熏陶的惠特克,能否找到垄断之外的企业生存之道呢?”

而惠特克有自己的答案:如果可以消灭竞争,又为什么要去应对竞争呢?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千年伊始,惠特克不顾联邦政府倡导“激烈竞争”的官方政策,或者说是巧妙地利用了这项政策,在差不多制伏了所有的竞争者之后,在极大程度上重新构造了西奥多·韦尔创建的贝尔系统。到了2006年,除了另一个联合而成的产业巨头威瑞森公司控制的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惠特克重建的帝国统治着全国的大部分区域。

说惠特克是“入行以来一直接受垄断公司理念熏陶”真是相当贴切,所以他才是重建帝国的不二人选。惠特克1962年就进入AT&T公司工作,享受过该公司在解体之前的风光日子。20世纪70年代,该公司由于竞争初次发生动荡,不过这也没能让他产生片刻动摇,虽然贝尔系统在80年代变得四分五裂,他倒是在地区贝尔公司中一步步青云直上。90年代,还在得克萨斯的惠特克走马上任,成了西南贝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主席,开始管理这家当时在解体后的8家小贝尔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一的公司。

惠特克是一个乐于接受挑战的人,这是他的优点。要知道他所面对的局面可不好应付。根据联邦政府的政令,地区贝尔公司必须向其他公司出让自己的市场份额,这使得它们在竞争中处于必然的劣势。贝尔系统就好比是犯了重罪的囚犯,因此小贝尔公司都要在联邦通信委员会和法官哈罗德·格林的双重监管之下工作,格林法官负责监督司法部与曾经的电话垄断公司的协议执行情况,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远程通信专制帝王”。曾经的母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的恶劣行径使得小贝尔公司现在的经营处处受制,惩处的法令织就了一张严密的限制网。联邦通信委员会责成各小贝尔公司为所有的电话用户安装电话插口,任何非贝尔制造的电话机和相关设备都可以便捷地接入电线。各贝尔公司必须同时也为其他竞争对手(如微波通信公司和斯普林特公司)提供长途线路接入服务,以供当地电话用户选择。另外,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贝尔系统当时就自愿提出禁止小贝尔公司涉足包括“在线服务”在内的某些服务领域,而这自然也成了法令的一部分。

麻省贝尔公司要想从政府控制的牢笼之中脱逃,恐怕只能得到和阿尔卡特拉斯监狱越狱的犯人一样的下场。

阿尔卡特拉斯监狱位于圣弗朗西斯科海湾中的阿尔卡特拉斯岛,1934年由联邦政府监狱管理处设立。在该监狱长达29年的历史中,先后发生了14次越狱事件,涉及36名犯人。在逃出监狱的犯人中,23名被活捉,6名在追捕过程中被击毙,3名跳入大海无从寻找,因此狱方声称从未有一名犯人越狱成功。——译者注对于那些小贝尔公司来说,每天的议程就是如何维持生计,重夺昔日的垄断地位看起来不过是痴人说梦,只有那些想入非非的人才会有这种念头。就算重获昔日霸权并非全无希望,可如果要得到百分之一的成功,就必然要付出百分之一千、一万的努力和长时间的筹划安排,又有谁堪当此任呢?

然而,惠特克和其他心怀复兴梦想的人并不甘心,他们卧薪尝胆,等待时机。他们明白,过去的贝尔系统对于国家和产业来说虽然可怕,但是在国会、联邦政府各类机构,以及最为重要的州政府和当地政府中,贝尔的体制依然拥有众多的支持者。西南贝尔公司就同得克萨斯州的政界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当然,这是因为惠克特和该公司一直以来都对两党极为殷勤,自觉自愿地为他们奉上慷慨的援助资金。

贝尔公司的议院游说者和政策制定者(其中大多数来自威瑞森公司,威瑞森公司的前身是贝尔亚特兰大公司,是东海岸的贝尔分公司,这家公司一贯将自己视为贝尔系统中的智囊)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沦亡的帝国一直以来的工作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反思对于竞争的态度。贝尔公司从来都将竞争看做是大逆不道之事,他们的工作信条是“一个系统,一个政策,普遍服务”,根本就容不下竞争的存在。韦尔在20世纪10年代的文章中就充斥着对于“可恶的重复”的斥责。这些理念构成了贝尔系统企业精神的核心,从创建之初的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AT&T公司始终贯彻着这样的工作信条,直到政府调控的垄断公司这一概念慢慢地为时代所抛弃。贝尔公司就像一个穿着70年代流行的休闲西装的人,昂首阔步地迈入80年代,最后却发现自己所服膺的理念早已过时,可还是不愿意接受任何有关“竞争”的说法。正是因为贝尔公司如此冥顽不灵,司法部才提起诉讼将之解体。

贝尔公司的智囊们在公司解体之后散入各处,他们是倾覆的帝国的影子兵团,从未放弃复兴之梦,现在他们有了对策。在支持贝尔系统的学者、议院游说者和一些曾为贝尔系统工作和不曾为之工作的优秀律师的帮助下,这些老电话体系的保皇党终于发现,华盛顿政界盛行的竞争和放松管制的理论倾向完全可以反过来为贝尔系统的利益服务。听起来可能有些自相矛盾,不过他们认为,竞争这种理念本身就是贝尔系统破笼而出的钥匙。电话行业曾经是受政府调控最多的行业,由竞争再度达到垄断目的,这真的可能吗?不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竞争的理念在美国产业历史中的发展历程,或许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