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曾是一位诗人(1)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当时的诗人是幸福的,充满理想光辉的诗歌在年轻人中深受欢迎。

俞敏洪也曾有这样的梦想,希望自己不经意间成了一名诗人。然而,他只是将创作热情当做天分,7年的写诗生涯最后被自己付之一炬。

这种写作情结却从此不可消除。新东方的奇迹让他又拾起了写作,分享经验。一个人的事业,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他看来,生命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写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者。

俞敏洪的外表看起来就不像富豪。当然,谁说富豪一定要大腹便便呢?这位瘦瘦高高、架着一副小眼镜的江苏人,保留着自己的书生气。事实也佐证了这点,当年在北大,他还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诗人。

这似乎是一种儒商的“行业标准”,新东方曾经的“愤青”、现在的竞争者罗永浩,也曾经是一个诗人。罗永浩高二那年主动退学,在家里当起了“坐家”,写了十年的诗歌,几乎把诗歌的黄金年代都写过去了。一看自己还没有出名,罗永浩忽然明白了钱钟书的那句话:错把写诗的热情当成了写诗的才华。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当时的大学里,随便抓一把都是文学爱好者,中文系最辉煌的时代,到处都是才子佳人。那时候,高扬理想主义的青年们一见面,就会真诚地问对方:“你觉得美的本质是什么?”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满怀着高洁的美好情操,准备着和下一个碰见的人打招呼。

俞敏洪躬逢其盛。在当时的北大校园,见面的时候自我介绍,只要说一句“我是写诗的”,对方的目光就会立刻充满景仰之情。“诗人”是一个美好的头衔,代表着纯洁、高尚等美丽的词汇,俞敏洪就很希望可以戴着“诗人”这顶崇高的帽子,在校园里散步,以接受大家崇拜的目光。

俞敏洪在北大的时候写过700多首诗,但都没有发表。由于患肺结核时被检查出肺部有三个洞,俞敏洪还被戏称为“三洞诗人”。失望的俞敏洪最后一把火烧了自己的作品,弃诗从教。据说,俞敏洪写诗的动机“是为了招引女生注意,要不然,土了吧唧的农民,一口江阴普通话,谁理他”。

俞敏洪还尝试办过三期短命的诗刊。他找到当时北大团委文化部负责人,也就是现在的新东方“三驾马车”之一的徐小平。那时,徐小平一看俞敏洪要申请批准办诗刊,先问:“资金呢?”俞敏洪说:“自己解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