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丽的传说(1)

龙年说龙 作者:公隋


 

神奇的龙,在中国的民间,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在这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中,龙有时是为人造福的瑞兽,有时是为恶多端的孽障;有时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有时却又是邪恶的化身……但任何一个故事,都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

鲤鱼跃龙门

“望子成龙”是中国民间最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之一,而这个俗语往往与“鲤鱼跃龙门”联系在一起,实质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摆脱民间命运,成为上层人物。也就是说,中国民间心态中,不承认社会有平等,而是承认社会的不平等,在此前提下,自己人通过努力,使命运发生质变,由鱼变成龙。

在皇权社会中,合法的脱胎换骨只有科举取士这一途了。鲤鱼跳龙门与望子成龙的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太平广记》引《三秦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军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正是这些丰富而传神的传说,使“鲤鱼跳龙门”故事不仅广传民间,而且鱼龙纹也成为唐及以后重要的雕刻纹。另外,这一传说与科举取士有着一样的人生境界,所以,科举考场也有龙门之谓了。李白的《赠崔侍卿》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没有考中也就成不了龙,只有与凡鱼在一起度时光了。

关于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很多,几乎各地都有。这里有一则陕西的民间传说。

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东海的金背鲤鱼、白肚鲤鱼及灰眼鲤鱼听说之后,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灰眼鲤鱼各自为战,结果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就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只得顺流而下,又游回黄海,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全部成了它们的盘中餐。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则不然,它们摆成一字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

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的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汉白玉柱上雕刻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景色简直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过美景之后,就成群结队地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高兴地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鲤鱼们一听,个个精神抖擞,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日夜苦练摔尾跳跃之功,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距离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呢。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金背鲤鱼中有一条特别聪明,随即明白了禹王话中玄机,对群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在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

鲤鱼们心领神会,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多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众鱼借风鱼跃而过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河北秦皇岛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与上面的故事大不相同。

传说祖山西麓有座花果山,山中有个水帘洞,洞旁悬着一挂瀑布。瀑水后面的灰色绝壁上,有一块鲤鱼打挺似的青石,它的头部已冲出水面,尾部还在潭中,扬头屈背,看那样子好像要逆着水流跃到瀑布顶上去,人们都叫它“鲤鱼跃龙门”。

提起这一奇景,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古时候,这里峰奇水异,花繁果香,鹤来鹿往,猕猴成群,人们都叫它花果山。山中美景引动了天上七位仙女的思凡之心,她们常常驾着彩云到这里和小猴习文练武,赏花玩景。身乏体倦后,她们便躲进幽谷,跳到深潭里戏水。有一天,从洋河里窜来一条千年大鲤鱼,它见七位仙女个个都体态轻盈,肌肤如雪,脸似芙蓉,指若竹笋,不觉涎水流下来好几尺。它在仙女身边窜来游去,起了调戏之意。仙女们看出了鲤鱼精的不良居心,纷纷摘下玉镯狠狠向鲤鱼精投去。大姐投得最准,鲤鱼精被砸穿右腮,疼痛难忍,化作一股黑气向洋河下游飘去。七位仙女的兴致全被鲤鱼精搅散了,她们擦干身上的水珠,挽起头上的青丝,穿上薄如蝉翼的纱衣,披上五彩缤纷的长带,一齐飞到山坡上向舞枪弄棒的小猴们告别。七姐妹齐声说:“刚才我们姐妹打伤了千年鲤鱼精,它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回来报复,你们可千万多加小心呀!”

几年以后,鲤鱼精养好伤再次逆着洋河窜进花果山,这次它决心报伤腮之仇。可是,游遍所有悬泉飞瀑、小溪深渊,也没找到七位仙女的影子,就拿花果山的小猴来出气。它请来鱼鳖虾蟹,兴风作浪,大有不淹没花果山绝不收兵之势。群猴这下可着了急,赶紧爬上山顶由一老猴主持商议对策。有的说:“我们的本领都不强,不如到西天取经路上跟唐僧要回师傅美猴王,他老人家一回来,就是一百个、一千个鲤鱼精我们也不怕它。”有的说:“西天万水千山,路途遥遥,寻找师傅就像大海捞针。即使找到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是想别的办法为妙。”商议来商议去,也没议出一个好办法。眼看大水漫到了山腰,要是漫上山顶,众猴都得去喂鱼。

正在它们火急火燎之际,一个中年猴子说:“当年师傅不是从水帘洞旁的溪水里,钻进东海龙宫取来如意金箍棒吗?我们何不从这条水路进去请东海龙王!”群猴觉得有理,老猴就派一个聪明伶俐、能言善辩的小猴沿着美猴王走过的路去东海求援,这个小猴也像当年美猴王那样,使了一个闭水法,念着美猴王以前教过的口诀,“嗖”的一声钻入碧波之中。它分开水路,进入东海,约摸走了半个时辰,突然,一个巡海夜叉挡住小猴问道:“那推水来的是哪路神仙?说个明白,我好通报。”小猴答道:“我是东圣神州花果山来的使者,怎么连邻居都不认识啦?”巡海夜叉急转水晶宫传报:“花果山使者求见大王!”东海龙王说:“请它进来!”

小猴随巡海夜叉走进水晶宫,只见这里白玉为柱,水晶为帘,青玉铺地,珊瑚做案,富丽无比,在世上是绝对找不到的。小猴正看得出神,只听龙王问道:“你来水晶宫有什么要紧事?”小猴这才急忙上前施礼,然后把花果山被淹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请求龙王看在邻居的分上,亲自带兵相救。龙王从小猴嘴里得知美猴王随唐僧去西天取经,心里没有任何顾忌,就发怒道:“你师傅借我的天河定底神针铁至今没还,这次又得寸进尺,想叫寡人领兵出征?”小猴说:“大王,水帘洞通着东海,花果山一旦有失,你的东海龙官恐怕也要归鲤鱼精了。”龙王说:“水帘洞虽然通着东海,但那条水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只要派一只虾兵把守,纵有千军万马也休想进来。”小猴见开门直说龙王并不买账,就眨了眨满是细毛的红眼皮,另换了一个招数。他拱手向龙王告辞,转过身来摆出要往回走的架势,边走边嘀咕:“既然龙王不肯领兵相救,我只好去西天路上找回师傅美猴王喽!”

龙王一听要找回美猴王,不禁想起美猴王当年大闹水晶宫的往事,顿时吓得脸色苍白,细汗直冒。他心想,要是美猴王回来,打败鲤鱼精以后,非得找寡人来算账不可。别的还好说,他手中的如意金箍棒可不是好惹的,玉皇大帝都拿他没办法,何况我小小龙王?于是,龙王急忙叫住小猴,赔着笑脸说:“寡人刚才是跟你开玩笑,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唇亡则齿寒’,我哪有不出兵之理!”说完,就披挂起来,点起虾兵蟹将、鱼督鳖帅,顺着水路直奔花果山而来。

鲤鱼精见小猴请来了东海龙王,料知战它不过,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钻进水底石缝里藏了起来;龙王见大水快与山顶相平,便四处寻找鲤鱼精,可是找遍各个浪峰涛谷也没看到鲤鱼精的影子。龙王游到下游,见一道红色石壁把水截成平湖,当即把锋利的双角插进石壁,使出全身力气,狠劲往起一豁,只听“轰”的一声,一道火光冲天而起,顿时石壁崩裂,碎石横飞,豁出了一条石帮石底的河道来,水哗哗哗地泻了下去。这下,花果山和群猴保住了,但龙王却因用力过猛而口喷鲜血晕了过去。

鲤鱼精见龙王晕倒,禁不住高兴起来。它想:如今东海无主,我何不趁此机会入海称王?于是,它箭一样向水帘洞旁的飞瀑窜去,想乘乱钻进通往东海的水路。石壁的轰隆声传到天庭,七位仙女知道花果山有事,就闻声赶来,恰见鲤鱼精要钻到东海去,当即在云端拔出金簪射向鲤鱼精,“砰”的一声,金簪把鲤鱼精钉在了飞瀑后面的灰色绝壁上,只见它摆了几下尾巴,扭了几下身子,就再也不动了。鲤鱼精马上化作一块青石。打那以后,人们都把这一奇景叫“鲤鱼跃龙门”,把龙王豁出的水道叫“铜帮铁底河”。

“龙凤呈祥”和“乘龙快婿”

关于“龙凤呈祥”,有这样一则故事:

相传唐尧治理天下,七十年后,要群臣举荐一位才德兼备的人来接替自己。此时有人举荐舜,唐尧便命四位老臣为特使,前往历山,把舜请到朝中。经过一番考察,唐尧对舜的品德和才略都很满意,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与他为妻。又过了五年,唐尧把天下禅让给舜,国号改为虞氏,这就是舜又称虞舜的原因。

三年以后,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大喜,会集百官,亲自演奏。一招未毕,群星灿烂;二招方起,云霞迭兴;三招而百鸟齐鸣;四招而百兽率舞……俟弹至九招时,只见金龙彩凤腾云雾而来,翻飞彩翼,回环逶迤。舜忙向老臣苍舒请教。苍舒兴奋地说:“这是龙凤呈祥呀!龙至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凤来则国家安宁,万民有褐。”众人狂喜,向虞舜唱起了颂歌:“日月光华,灿烂星辰,龙凤呈祥,弘于一人……”从那以后,龙凤呈祥变成了歌颂国泰民安的同义语了。

成语“乘龙快婿”,多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来作为对女婿的美称。关于这个成语,也有一个典故。

春秋时代时的秦穆公有位爱女,小名弄玉,聪明无比,秦穆公视之为掌上明珠。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烦琐的礼仪,经常一个人待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秦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一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技艺也更加精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